close

閱讀心得:精準的閒晃----海瑞特‧薇提‧蘿契芙(上)

這大概是我近期看的書裡面,有關「法國人的秘密」描寫的最到位的一本了!

我很喜歡這本書,作者是一個美國人,年輕時嫁給了法國先生,於是定居法國,所以書中可以看到作者對兩種不同文化觀點的闡述,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於「法式」「鬆弛感」的認同,蠻有趣的,值得一看!

《以下紅色字為書摘》

●當有東西壞掉的時候,我會想要立刻修理好它──刻不容緩。我的法國老公覺得我沒有能力接受現況的樣子很好笑。好吧,我也許永遠不會改變,但我確實想到,這種願意包容事物的本來面貌,了解沒有什麼是完美的,以及接受不是抵抗的態度,就是生活喜悅之中最大的要素。

●你不需要總是匆匆忙忙;有很多時候你可以、也應該要慢下腳步。但我要承認,我也花了些時間才調整成這樣。一開始的時候,當我覺得我需要在廚房或浴室添購一些用品,我必須馬上就買。真是典型的美國人。有一次,我為了我沒有某樣東西陷入沮喪模式,覺得我「必須」買到它,菲利普說:「我不懂你為什麼這樣就弄得雞飛狗跳。我還寧可去思索我沒有的東西,在沒有的時候渴望那個東西,比起你終於擁有那個東西還更有意思。」聽到這麼革命性的想法,我幾乎跌坐到地板上。對我來說,擁有才是一切的重點。

不過,慢慢的我發現自己開始可以品味當下,而不需要一定得擁有我喜歡的事物,或是立刻就拿到它,有時候甚至永遠都得不到也無所謂。(這一切都聽起來太理想了,不太像真的,或許我應該補充一點:由於法國的東西都比美國貴很多,因此為了實際上的考量,我開始選擇購買渴望的一兩件物品,而不是像在美國一樣買東買西買一大堆。)

這兩段描述給了我很大的省思。

我也和作者一樣,是一個沒有辦法接受「等待」的人。好像對任何事情都一樣,屬於「急驚風」的性格,也許就是有些毛毛躁躁的吧!

在物品方面,任何東西,我在家中一定要準備備品才能安心,而且還會時不時清點備品的數量,以確保我在需要它的時候不會「缺貨」,那會引發我的焦慮。

但是看到「法國人」看待對所有物的從容後(雖然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大多數法國人的想法還是僅代表作者的先生),我也突然間「解脫」了一些。

是啊!我為什麼會對物品如此執著?雖然在「買東西」這件事上,我已經進步非常多,失控購物的情形已經很少出現,但是對於家中的「生活必需品」,我仍然會相當在意,絕對不能沒有備品。這種焦慮的心態是打哪來的呢?其實現在購物非常方便,我住的地方到便利商店,走路只需要兩分鐘,到全聯社或家樂福騎摩托車不到五分鐘,說真的,我需要準備這麼多備品囤在家裡嗎?好像沒有這麼必要。

●但當來到緩慢時區的時候……請準備好發揮你的耐心。你可能走進一間酒吧,而吧檯侍者在和一位客戶聊比賽或房地產之類的,他們會一直講下去。在某些餐廳,你坐下之後,可以休息整整二十分鐘才有人來替你服務。你可能會在一場商務會議中耗掉一整個早上或下午,結果一無所獲。然後,如果你受邀去法國人家吃晚餐, 你要準備好在餐桌旁坐兩個小時,甚至三四個小時。

●午休時間在法國是很神聖的,如果你不相信,可以試看看中午時間叫水電工,他不可能會來的,就算碰巧他來了,也不要期待他在午餐時間會留下來把工作做完。他要嘛就是在午休前做完,要嘛就是午休後再回來。以這個角度來說,法國人真的是在過慢時間。最妙的是,那些商家真的完全不在乎午休時間讓他們少賺幾塊歐元,我告訴過你了:那些法國人不走物質主義路線的!

活著的喜悅?重點不在於你買了什麼,而在於你如何「花」你的時間。法國人知道這一點,而且會盡可能享受一點點的歡愉,例如耕耘一座花園或是慢慢啜飲一杯酒。趕什麼呢?

我完全能了解作者在說什麼!

在法國的時候,往往如此,那些法國人在我用餐之前就已經在餐廳不知道待了多久,等我吃完之後,他們還在那裡慢慢享受,等我離開之後,他們仍舊在裡面,我真的不知道法國人到底吃一餐要花多少時間?

的確,他們應該不是在吃東西,而是在享受社交以及用餐的氛圍。

相形之下,我覺得自己很不會生活,到底是什麼造就了我這樣「趕趕趕」的習慣呢?

是因為民族性嗎?還是整體社會氛圍?自身特質?總之,我並不喜歡這樣毛躁的自己,或許這也就是我極欲想要學習「法式鬆弛感」的原因吧!

●在《這就是戴高樂》中,法國作家艾倫‧佩雷菲特引述一段描述國人的話:「從凱薩大帝形容之後就沒再變過。他們的強處是勇敢、慷慨、無私、狂熱、好奇、有創意,他們的天賦是能夠適應極端的處境。他們的弱點則是過度注重宗族、互不相讓、容易暴怒、自相殘害地爭鬥,以及對於其他擁有優勢者的嫉妒。」

沒錯!沒錯!過去兩千年來,他們「容易暴怒」和放縱自己沉浸在「自相殘害的爭鬥」(我高度懷疑他們是否真的樂在其中),這已經是法國人與生俱來的民族性了。我們這些非法國人認為的「爭論」,對他們而言不過是「對話」,像在公園散步一樣。事實上,就算他們沒在吵架,聽起來也像在吵架。

●當法國人被激怒的時候,有許多方法來宣洩怒氣,也有許多字眼來形容他在幹嘛。他們可以嘟噥、發牢騷、碎碎念,這三種字眼都在描述呻吟和抱怨。法國人經常在嘟噥、發牢騷和碎碎念,仔細想想,他們經常那麼做。他們從中得取許多樂趣,很怪異,但是真的。

如果你不滿意天氣、政治、你的午餐或任何事物,這個嘛,你可以嘟噥抱怨,沒人會覺得你怎麼樣(真是個開明的國家)。當然,還是有分程度的。一位有禮貌、文明、家教良好的法國人,反對的程度不會像那些沒有修飾的人一樣劇烈,後面那一種人會毫不猶豫地給你一根中指(去你的)。比較紳士的那一位則會有禮貌的用語言將你碎屍萬段。

他們說完後,會讓那人氣到發喘。這裡有個例子。我們有一次到亞利桑納州的一間餐廳用餐,服務真是爛透了,我們離開的時候,菲利普看著老闆娘的眼睛說:「我從沒看過這種餐廳。」由於不習慣這種語言上的直接對質、眼神接觸或語調,她當場無言以對。

若在法國遇到同樣場景,服務生會回說:「你去過的地方太少了,蠢蛋!」(蠢蛋算是有禮貌的)。你可能會覺得這種情況令人極度不舒服,但如果你住在法國,你會習慣這種互動方式。我不見得喜歡這樣,但坦白說,當我回到美國後,反而想念這種語言互動。我不敢相信我居然寫出來了,但這是真的。我敢說法國人的血壓低和體重輕,都是因為他們可以當面對抗彼此,又不會殺死對方。

法國人非常愛抱怨,這點我有聽說過。含蓄一點是說,他們很有自己的想法然後又不吝於表達吧!其實,想想也沒有什麼不好,憋在心裡容易生病,不如發作出來。然後彼此在一陣唇槍舌戰之後又可以保持內心的平靜,若無其事地繼續接下來的生活,太厲害了吧!果然是沒有「訓練」過達不到這樣的境界。

我也想要練習自己「回嘴」的能力,還有遇事「該發作就發作」,不要為唯唯諾諾、勉強接受不公平待遇,明明心裡覺得很委屈,卻又默默隱忍,我決定慢慢改掉這樣的討好行性格,不要內傷。

●「愛迪生先生,您對巴黎有什麼印象呢?」

「哦,我感到目眩神迷。我的腦袋還一片混亂,我認為大概至少要一年才能重新找回我的知覺……目前讓我感到最震驚的就是這裡的所有人都懶惰至極。這些人都什麼時候工作?他們都做些什麼工作?這裡的人好像建立了一套精準的閒晃制度。我完全不了解。」──一八八九年美國發明家湯瑪士‧愛迪生的專訪

愛迪生可能發明了電燈泡,但他對於法國人看待工作和玩樂的態度仍是暗自迷惘。在他觀察到「這裡的人都懶惰至極」的時候,法國人還沒有如今的支薪假和各種補貼。但那並不妨害他們享受生命。

哦,那些快樂至上、享樂第一的法國人,總是在想辦法享受!

法國人的確很主動追求享樂,但故事沒講完。

法國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仍是一個嚴肅的國家,居民勤奮工作,而且過著有品質的生活。「只工作不玩樂,會讓人變呆瓜」應該是他們的國家座右銘。

愛迪生說:「目前讓我感到最震驚的就是這裡的所有人都懶惰至極。這些人都什麼時候工作?他們都做些什麼工作?這裡的人好像建立了一套精準的閒晃制度。我完全不了解。」

也太好笑了吧!看來愛迪生受到了巨大的文化衝擊,關於工作態度、生活方式。

跟作者(美國人)一開始在法國生活時一樣,很難理解他們的生活模式和態度,但是久了也就習慣了,甚至在某些部分是很欣賞的。

我想是因為法國人這種「敢於做自己」的精神讓人很欽羨吧!

也許在某一方面來說,有些行為可以被歸類於「自私」,但是「自私」與「自我」本來就只是隔著一條線而已,在滿足「自我」的範圍,我想法國人是完全掌握的。

●只要法國人對任何改革不滿意,管他是退休、教育或失業,他們都會走上街頭。首先,他們會掀起一場大混亂,然後再來談判(表達自我永遠是好事,不是嗎?)。事實上,數據顯示法國人比起其他歐洲人民更少罷工(就連冷靜的丹麥人都更常罷工,不過好像都激不起話題),但是法國人的罷工嘛……很有自己的特色,非常壯觀、作秀、熱血激昂、而且絕對直擊痛處。法國罷工者幾乎總選在假日罷工,以期達到最大效果,就算他們同胞因此有所犧牲(再見了,假期,如果剛好碰上空中交通管制或機長罷工的話,就只能在飛機場怨嘆了),也不會有人批評辦公行為,有些人還說:「我因為(種種理由)而無法罷工,所以我很高興那些人替我罷工。」

最諷刺的是,在我寫文章的今天就沒有辦法閱讀早報,因為派報員去罷工了。但是仔細想想又沒有那麼諷刺。忍受了這個國家的數百次罷工之後──包括飛機機長、交通警察、老師、學生、農夫、卡車司機的罷工,應有盡有,我終於接受這就是在這裡生活的一部分。哦,今天是罷工日哦!那我該穿什麼?他們在哪裡遊行?(我可不想被塞車給困住,或是發現我要坐的地鐵線關閉。)在經歷過某次記憶猶新的巴黎罷工後,發現人車都動不了,必須走上數里路和搭便車才能上班地點(也沒人抱怨!),我終於買了一雙特製的運動鞋,我命名為「罷工鞋」。準備好囉!

我本來以為我差不多搞清楚這些罷工員在幹嘛了,結果我有一天我親眼看見高中生加入年長者的行列,一起上街頭抗議退休金改革計畫,我的腦袋真的搞不懂。我不知你覺得如何,但當我十五六歲的時候,退休這檔事根本不在我的雷達範圍之內。

法國人罷工的新聞時不時會躍上新聞版面,法國罷工文化在國際上可說是赫赫有名的,近期的罷工著眼於養老金的改革,總之,公民意識超強的法國人,對於罷工這件事,已經司空見慣。

書中提到的,十五六歲的年輕人也參與罷工,我想可能是因為家人(阿公、阿嬤)的關係吧!畢竟養老金的改革關係到整個家庭的經濟和規劃。

相較之下,台灣之前的「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改革,人民的反抗行動就沒有像法國這麼激烈,絕大多數人,也就默默的接受了這樣的結果。(或許是因為改革限於特殊群體,非全部人)

退休金減少了,整個家庭的經濟狀況一定受到影響,朋友的父母親就是公務員和老師,改革後兩人退休金加起來少了好幾萬,在生活用度上,明顯變得吃緊。當然,我不是鼓勵大家「罷工」或是「滋事」,而是,相較之下,我們似乎比較不會去「爭取」,當然,也因為這樣,我們的生活可以相對「穩定」,不需要像法國人一樣,時不時要注意罷工資訊,留意交通是否癱瘓,或是,看著因罷工髒亂不堪的市容而說出:「這個城市最近真的瘋了!」這樣的話。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浦三念想 的頭像
    浦三念想

    小屋裡的群星

    浦三念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