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從小生長在台灣,只有偶爾的旅行才能走馬看花去探訪一個國家,實在太過於片面,所以我也喜歡透過書籍,去了解一些他國的國情風俗。
德國,過去都只曾短暫停留,不曾久居了解,但一般而言,多數人對德國人的看法就是:務實、精確。透過這本書,讓我似乎又多了解了「它」一些,期待之後有機會再次親臨去感受,體驗更多的第一手發現。
◎以下紅色字為書摘
◎德國人會分清楚工作的優先順序,順序較後面的工作會盡可能排到隔天之後再做。當然,假使一定要當天完成,他們也不排斥加班,但多半還是有辦法隔天再處理。
◎換言之,德國人都是正大光明的在拖工作。或許是因為在他們的認知中,不太會為了工作犧牲自己的私人生活。也就是說,德國人以生活為優先,致力於讓生活與工作取得平衡。
◎在德國,即使有人提早下班或在家工作,也絕不會出現「那個人真狡猾」這樣的言論。如果他們是公司不可或缺的人才,那麼用什麼方式工作都無所謂。而且只要夠優秀,也有機會升遷當主管。
工作時數的長短,不代表工作效率的高低。甚至有時工作時數和工作效率是呈現反比的狀態。
不是加班就一定優秀、努力。見過嗎?有的人加班只是為了做一場秀,一場「表現」認真的秀。其實,真正優秀的人,是能夠平衡生活的人,既能交出該交出的職場成績單,又能夠安排自己的私領域不被犧牲。這樣的人之所以優秀,是因為他懂得取捨、拿捏,「可以做到那些?做不到那些?」心中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能做的做、該做的做、不需做的不做、不該做的不做,界線清楚,底線清楚,所以不會煩擾,所以不會遷強。這樣的工作態度是需要勇氣的,是需要智慧的,所以,能做到才會被稱之為有智慧。但願,我們都能在職場中做個從容的人,不過分勉強自己,不過分推諉塞責,進退得宜有度。
◎如果能認同「別人是別人,自己是自己」的想法,就不會在意他人的眼光,也應該能接受任何人的看法吧?
還有當我進入邁世勒時,有一件事令我大吃一驚,那就是所有人說的語言都不相同。因為德國沒有標準語,德國人使用的方言會因為居住地而天差地遠。在日本的德語學校,一般都被認為是標準的德語,但是這種語言只通用於漢諾威的周邊地區,即使是首都都柏林也有自己的方言。所以在剛進公司的初期,開會時我完全聽不懂大家在說什麼。
以日本的情況而言,無論是住在什麼地方的人,只要來到東京,大家都就會改成使用標準語。日本人會對說方言感到丟臉,而拚命改用標準語,在服務業等工作場合上,更是會強迫矯正成只說標準語。
從兩國對於標準語帶有不同的看法來看,或許因為日本人無法理解「另一個星球」的概念才會只認同自己以及和自己擁有相同思維的人。
讀到這段的時候,我有些疑惑,如果開會都用各地方言,沒有標準語,那如何溝通?還是互相都聽得懂彼此的地方語言嗎?
◎在邁世勒,無論有誰犯錯,大家都不會責備當事人。當工作進行的不順利,主管並不會用:「為什麼你做不到?」質問做不到的理由,而會說:「為了能順利做到,你該做什麼才好?」讓部屬思考後在討論。
「為什麼錯?」跟「怎麼做才對?」都是改善問題需要思考的步驟,只是,在面對「人」時,步驟的順序很重要,一開始提問對方「為什麼做不到?」會打擊他的信心,沉浸悔恨的情緒,而提問「怎麼做才做的到?」卻會讓對方自然的去思考:是啊!要怎樣才做得到?之前的方式失敗了,應該怎麼調整才對?提起對方重燃鬥志的希望。
兩種提問:一種是先咎責,一種是給你機會再完成。兩種方式造就截然不同的部屬心態。
◎德國有一個時段被稱為「Ruhezeit」意思是「安靜時段」──平日是晚上十點至隔天早上七點、下午一點至三點,週六是晚上七點至隔天早上八點,週日和國定假日則是全天,法律規定這些時段都禁止製造噪音。不過些地方政府有嚴格遵守這項規定,但有些地區幾乎沒有推行成功。
這項規定指的「禁止製造噪音」,不只是「禁止大聲演奏吵到別人」,而是連吸塵器、洗衣機都不能使用,晚上不能淋浴洗澡。熱中保養庭院草皮的德國人,在這些時段也不能使用割草機。有些放在戶外的玻璃瓶專用垃圾桶,也會寫著「安靜時段禁止丟棄」,似乎是因為丟玻璃瓶時,發出的聲音很吵的原故。獨棟住家不太會被人抱怨,但是如果在公寓沒能遵守安靜時段的規矩,房東或鄰居就會立刻表達不滿。……
一開始,我對安靜時段感到很有壓力,不過習慣過後,也覺得挺好的。日本不少人假日從一早就開始看電視,散漫的度過一天,但在德國如果住的是公寓,就連電視聲音也會變成被抱怨的理由。由於這樣規定,使人們遠離電視,到戶外散步、就走反而更健康,從這點來看,或許創造安靜時段是合乎道理的。
這樣的規定,也許也和高生產力息息相關。規定好保持安靜的時間,人們就會在那之前完成打掃、洗衣這類工作。在週六以前把家事全部搞定,週日就能悠哉的休息。
在日本,有不少人會利用空檔時間,精進工作技能或練習英語會話。或許德國也有這樣的人,不過我沒見過。有些德國人會在早上散步、慢跑,但不會聚集驗一起做某件事。午餐時間也是,雖然偶爾會和公司同仁交流一下工作事宜,但我沒有看過有人讀書,所以德國人並不像日本人,會把所有時間奉獻給工作。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會覺得這些人真是勤勉。但做這些事,目的不是為了享受自己的人生,而都是以工作為主體。若為了精進技能工作,連私人生活時間都用來學習,本質上就和工作沒兩樣了。其實像德國人那樣,休息時間就好好休息,確實切換工作與私人生活的開關,才能提高生產力。
「安靜時段」的規定真的是太神奇了!
不得不說這樣的規定雖然有點違反人權卻也保障人權,特定時段不製造噪音干擾他人,讓大家都能好好享受休息時間,可是一方面,好像又必須小心翼翼怕吵到別人……。或許就像作者說的,「習慣」就好。(笑)
◎在日本,常會看到主管緊急把工作交代給部屬:「明天會議之前我需要這份資料,可以趕快幫我製作嗎?」只要這樣提出要求,就算部屬心裡不怎麼願意,部屬通常會將其他工作往後推延來製作資料。
然而在德國,當我將緊急工作交辦給部屬時,部屬即使面對主管命令,依然會以「lch habe keine Zeit」(I have no time,我沒時間)這句話拒絕。我一開始聽到時,驚訝得不知所措。
德國人的工作都是明確規定好的,基本上他們會優先處理已經決定好的任務,不接受非自己業務範圍的指派。即使是隔天必須完成的工作,他們會認為:「你明明知道更早之前就該做,為什麼事到如今才跟我說?這不是我的問題,而是你管理不善的問題。」因此,即使面對來自主管的委託,德國部屬有時未必會無條件答應。
即使是隔天須完成的工作,他們也不會優先處理,而是選擇處理已經在手上的工作。比起主管的緊急委託,他們更以自己當前的業務為優先。這或許是德國人獨特的決定順序的方式。不過,「不讓其他工作被打斷」,也是也一種減少工作時間、提高生產力的方法。
這段敘述
即使是隔天必須完成的工作,他們會認為:「你明明知道更早之前就該做,為什麼事到如今才跟我說?這不是我的問題,而是你管理不善的問題。」因此,即使面對來自主管的委託,德國部屬有時未必會無條件答應。
真的是讓我非常吃驚,或許就是因為如此,德國人做是才會如此「按部就班」、「實事求是」吧!因為若自己失誤了、忘記了,別人不見得願意來救火,那當然自己就必須練就「好好搞定事情」的能力,看到這裡,不經感嘆果然是德國人風範啊!
我曾經就遇過經常「臨時」交辦任務的主管,這種感覺真的很差,很多時候明明有事情正在處理,但因為他的「急切」,導致手邊工作必須暫緩,先去協助他,不過我沒有拒絕的勇氣,還是會去幫忙就是了。
◎其實自己在思考後做出來的決定才是答案,所以正解未必只有一個。然而,日本人很容易認為只存在一個正解。我認為是因為各種考試只存在一種標準答案,而這影響了我們的思考方式。
不過,就算考試只有一的標準答案,但在這個社會中,大部分都是無法明確得出答案的問題。儘管如此,人們卻希望用「常識」來一概而論,變得不再寬容,不是嗎?
的確,思考越僵化的人,越容易被「框架」所局限。
年輕的時候,我會相信標準答案,也期待只有一個答案,這樣,只要循著既有的成功經驗,就永遠可以得到該有的成功,然而,我發現這是一種很天真的想法,
正解不會只有一個,世事總是在轉變
太過相信、期待標準答案,只會讓自己受傷,任何事連自己都有可能是變因,更何況是不能掌控的他人?在經歷太多之後,我終於才了悟到:
努力不一定有結果、執著不一定有收穫,甚至有些問題永遠就是無解,只能看淡、放下。
自己想的不見得就是對的,別人說的也不見得就是錯的,把心打開,確實才有可能看到更多「解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