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一本書,「含金量」卻超出我的想像,也許是我對建築的了解太過鄙陋,所以在閱讀的過程覺得好像打開了一扇「天窗」!雖然本書已盡量使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讓讀者認識日本建築,但老實說,部分敘述我仍不是很理解,不過沒有關係,不妨礙這本小書帶給我的愉悅!
(以下紅色字為書摘)
◎在地價高昂的都會區,想擁有一棟大面積住家是很困難的。但是在狹小面積所興建的小家(也稱狹小住宅),同樣蘊含著許多美好的事情。其先驅就像左頁般的建築家東孝光的自宅「塔之家」。
「塔之家」,的確是一棟小巧又別具個性風格的房子!很難想像這棟微建築落成於五十多年前,因為不論外觀或室內設計,它仍是相當前衛,不退流行,這就是所謂「經典」的魅力吧!
不過我認為比較可惜的是,塔之家從鶴立雞群(落成時,房舍周圍尚未有高樓),到現在被隔壁房舍緊鄰,讓我有一種它已然失去「遺世獨立」的侷促感。
◎說到建築師安藤忠雄大多數人會和清水混凝土(也稱清水模)建築聯想在一起吧!
事實上,他的初期代表作「住吉的長屋」,移除了三間長屋的中間部分,形成中庭沒有屋頂覆蓋的清水模住宅建築。
如果要到另一個房間,必須要通過露天中庭,雨勢如果很猛烈,就必得撐傘,而這樣特別的建築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
其實我並沒有特別喜愛清水模設計的家屋,如果是地標或是民宿等非自住建築,倒是吸睛,可以嘗新,但若是家屋,雖然很有設計感,卻總覺得少了「情味」,灰色調、堅硬感、小窗戶……,每天回家像在牢籠般。
「住吉的長屋」真的不適合「定居」,因為住在這裡,無疑是自討苦吃,當然,這只是我的主觀感受,也許有人能樂在其中也不一定!
讀者們有過這樣的體驗嗎?去家中的另一個房間要吹風淋雨曬太陽,如果下雪的話呢?嗯!恐怕親身經歷的人會更有感吧!我曾經生活在類似這樣的空間中,甚是不便,尤其我是一個很怕打雷的人,雷電交加又必須「外出」(其實是在家裡)到另一棟建築物,真的讓人很想抓狂,至於下雪……就又是另一種痛苦了!
◎像那些僧侶一般,你也試試正座在座墊上向佛行禮吧!進行座禮時,視線會往下延伸,外陣的地板將映入眼簾,少了雅趣的木地板,表現的是現世世界。
從那一點上緩緩地把頭抬起,會看到須彌壇(須彌山),再把視線拉高就可以達到忉立天,和迎接人們的佛尊相遇。也就是說,忉利天意味著我們人類可以藉由修行的力量通往世界的邊界。而要抵達映在視線先端的內陣天花板,也就是淨土之地,那麼佛尊的引導將不可缺。
禮佛的順序如此的體現了往極樂淨土的路徑,而佛堂正是其媒介。
因此我們建議在佛堂必以正座進行禮拜。從坐的位置、角度、視線的移動,每一個變化都可以感受到往佛所在的極樂世界路徑。
也許是我對宗教太過無知,這是第一次認識到原來佛堂的內部建築還有此深意。禮佛的人如果知道從自己坐的位置、角度、視線的移動,這當中的每一個變化都關係到往佛所在的極樂世界路徑,會不會變得更加肅然虔敬呢?
◎○□組合表示大千:多寶塔、陵寢、土俵、銅錢以○□來表示天與地
仔細看相撲的土俵,在土俵的外側必定會有方形的外框,這似乎和勝負之間的判定無關,但是,為什麼會另用這種方式圍住呢?
其實這是基於中國古代「天圓地方」思想而來的,天是圓的,而地是方的,並以○□來表示宇宙,而土俵表示的是微小的宇宙。
「原來啊!」我一邊看這段敘述,一邊發出這樣的驚呼!
的確,周遭有許多的○□的組合圖形,原以為就是一個排列組合,不曾細想背後原由,如今知道,真是令人拍案!
不禁佩服這種「以形表意」的智慧、底韻,也了悟自己太過淺薄,人一定要多讀書,多涵養己身、增加眼界。
◎讀砂、思石、枯山水庭園:從抽象表現來理解有趣的枯山水世界
所謂的「枯山水」是指不使用水,改以石和砂以及少許的苔蘚和灌木來表山水風景的庭園。從室町時代開始發展的禪宗影響相當大,也有用庭園來表現禪宗領悟的說法。……
也有人將枯山水庭園比喻成人生來進行鑑賞,從大水紋觀見領悟,並將青海波視為人生試煉等等,有著各式各樣的解釋。
由於具有抽象性的緣故,因此也可以自己馳騁各種想像,這也是枯山水的魅力之一。
枯山水帶給人一種玄妙的靜謐之感,我也為之折服。無山似山、無水似水,具體似抽象,抽象似具體,一如人間世事,變化倉狗,鏡花水月,究竟有什麼非得執著?以為握在手裡的,其實何嘗不是一「空」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