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

「痛苦「與「快樂」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但,讀者是否思考過這兩者的關聯呢?有沒有一種痛苦,是會帶來「快樂」的痛苦?

有的!那就是「自願選擇的痛苦」(這裡對自願選擇的痛苦解讀為「自勵」,亦即人在自我成長時要付出的代價,非對身心靈進行殘害),如果那是你自願選擇的痛苦,痛苦的最後,得到你要的結果,你就會獲得快樂。怎麼說呢?就像已故球星柯比曾說過的一段話:「你見過凌晨四點的洛杉磯嗎?我見過,就只剩下滿天的繁星跟籃球空心入網的聲音陪伴著我。」凌晨四點,大部分的人應該還在溫暖的被窩睡覺,但在非強迫的情況下,自主起床進行訓練,就是一種自願選擇的痛苦,因為辛勤的練習,最終轉化成超人球技、耀眼戰績,這痛苦值得嗎?相當值得。只可惜,這世界大多是做夢的人,很少有人願意「自討苦吃」。

「The Sweet Spot」,恰到好處的痛苦(折磨),往往帶領我們成就更好的自己,追尋體現自我價值的意義。

(以下紅色字為書摘)

◎人是最勇敢也最容易痛苦的動物,同時卻又不排斥受苦;反之,他接受,甚至追求,只要能找到痛苦的意義與受苦的理由。----尼采

◎維克多‧弗蘭克不願放棄病患和年邁雙親所以選擇留下,淪為被關進集中營的數百萬猶太難民之一。最初他被關在奧斯維辛,後來被送往達浩。他不改學者本色,持續觀察獄友狀況,試圖分辨能夠保持心態正向與落入負面的關鍵何在,他想理解什麼因素導致人類崩潰絕望,最後往往選擇自斷生路。

弗蘭克認為答案就是「意義」。最有機會活到最後的人,通常生涯較為寬廣,計畫、目標、關係較明確,也有活下去的理由。後來他在著作中提到:「知道自己『為何』而活的人,幾乎任何『境遇』都能承受」。

你知道自己為何而活嗎?這牽涉到生命的意義及自我的目標信念,很多人庸碌一生,終不知為何而生便化作塵泥遠去,多麼可惜!去找吧!人只要有了目標,就不會徬徨、不安,一切也會變得明朗,儘管人世變化或許不盡人意,但是「知道自己為何而活的人,幾乎任何境遇都能忍受」。所以去找吧!不論你目標高遠或平凡淡然,都好,只要不妨礙你做一個善的人,都好。

 

◎本書將分為三個相關概念進行辯護。首先,無論涉及痛覺、恐懼或悲傷,特定類型的負面體驗在自願的前提下,其實能夠成為快樂的泉源。再者,好好活一遭不僅是追求愉悅,也得將道德良善與生命意義納入考慮。最後,某些與努力、辛勞有關的痛苦是達成更高目標的必經之路,也是活出充實人生的前提。

◎兩種不同的自願受苦:第一種自願受苦包括吃辣、泡熱水、恐怖片、激烈性愛或運動等等,這些體驗能帶來愉悅,原因是增加了未來體驗的樂趣、提供逃避自主意識的出口、滿足好奇心、增進社會地位。另外一種自願受苦則好比爬山或生育,過程通常極為辛勞且不適,卻又是豐富人生的元素。

雖然都是自己選擇的受苦,但前者追尋愉悅,後者追尋意義,兩者之間仍有不小差距。

作者在此敘述本書的探討重點及定義自願受苦的層次,前者重感官上的快樂,後者重精神上的意義,自願受苦的更高層次(精神上的意義),提升我們生命高度的主因。

讀者曾經自願受苦過嗎?陶侃搬磚、臥薪嘗膽、鑿壁懸樑、囊螢映雪、聞雞起舞、斷虀畫粥……,古聖先賢已為我們指出一條明路: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

願意做,就有可能是你的,不願意做,抱歉,成功不會天上掉下來。

你有多想成功?就看你願意付出多少努力。

 

◎金錢對生活滿足感又如何?和體驗型快樂一樣,兩個有關但效果遞減。不過差異在於,金錢對體驗型快樂的增長有極限,對生活滿意的影響似乎無窮無盡。研究顯示,錢越多就表示越滿意,被詢問到「你對生活的整體感受為何」時,答案就是錢越多越開心。

這個分析結果值得大書特書,因為現代社會流行一種說法:錢多到一定程度後不僅對生活品質再無益處,甚至反而有害。可是研究結果根本沒有這麼說過。

看到這段敘述時有點驚訝,因為對於「錢是否能買到快樂」的認知,我停留在迪頓與康納曼共同發表的研究:年收入7.5萬美元(約新台幣224萬)能獲得最大的快樂。然後賺得更多不一定就會比較快樂(224萬後,快樂增加的幅度很小),但賺得少確實影響對生活的滿意度。

雖然我沒有細究本書作者這段話的引用出處,不過「錢越多樂開心」的研究結果確實值得人深思,或許在普羅大眾的「想像」來說是「錢越多樂開心」吧!畢竟想到、看到有錢人尋歡作樂、錦衣玉食的樣子,確實可能心生羨慕。但別忘了,有錢人也是人,他們的煩惱未必就比一般人少,只是他們的煩惱可能跟一般人較不相同罷了!

曾經看過有關所謂頂級富豪的相關紀錄片,老實說,那些頂級富豪看起來,真的不像我們想像中的快樂。

 

◎有人說嬰兒沒有道德動機,原因在於所有人都不具備道德動機,亦即世界上根本沒有道德這回事。我們以為自己在乎是非對錯、去偽存真、獎善罰惡、追求公正善良,但真相是這背後一切的動機都源自於自私。生物學家麥可‧蓋斯林說:「在利他主義者身上切一刀,流出來寫是偽善。」

我相信「善」,但人本來就有多面相,畢竟我們是動物,有時候,還是會有生存的本能考量,人類演化的過程中,古老基因殘留在我們體內,那些動物本能仍可能影響著我們做出理性的決定。但說人類根本沒有道德觀,善行背後動機都是自私,也就未免太過極端了!

 

◎要給多少錢才能讓人做出尷尬、痛苦或是不道德的事?……

桑代克(一九三0年代)編列出一串令人不悅的活動,然後詢問心理學系學生和未就業年輕人組成的樣本群體:得付多少錢,才能讓你去做這些事情?……

我在別本書也引用過這項調查,目的是凸顯人類心理的一個重要特徵。桑代克詢問多少錢能讓人願意勒死貓,答案平均是一萬美元(約等於現在的十八萬五千美元)。價格非常高,超過拔門牙的兩倍。

在此處特別把桑代克做實驗的年代標註出來,是因為世風日下,「同理心」漸漸稀缺,我在想,同樣的實驗如果放到現代,在大家對金錢的渴求提高及自我意識概念強化的情況下,結果是不是會和從前一像呢?

 

◎好的遊戲必須具備那些要素:

1.可達成的目標

2.次目標,亦即進度指標

3.精熟

4.社會接觸、同伴的情誼與競爭

5.收集

那些遊戲公司都是照這個sop在設計遊戲吧!(XD)

我寫部落格也是把它當作「遊戲」的感覺,首先是可達成的目標,我會設定一週預計要完成的部落格篇數。次目標是為了達成此篇數,每天要閱讀的時間以及尋找素材,再來是針對擷取的書摘進行對話、紀錄心得、搜尋相關資料……(精熟),然後po上網跟讀者們分享(社會接觸),並觀察文章被觀看的次數(收集),這一連串的過程,不也正合乎「好的遊戲」?如此就會有動力持續經營部落格,樂在其中。其實很多事都可以把它設定成「遊戲模式」,這樣做能幫助我們去達成目標。

 

◎怎麼進入心流(高度專注和投入,心凌完全進入當下)狀態?回到金髮姑娘原則:太冷不好,太熱也不好。我們尋求甜蜜點,挑戰的份量恰到好處時,不會落於過易(會導致厭煩),也不傾向過難(會製造壓力焦慮)。此外心流通常目標明確、回饋迅速。對照上面的好玩遊戲特質,會發現已經符合了目標、次目標、精熟這三項。

我發現在練吉他的時候,自己很容易進入心流狀態,常常不知不覺過了一個多小時而不自知,反倒是最近閱讀較容易分心,這點需要好好檢討改進。

 

◎愛美‧瑞思尼基斯和珍‧達頓訪問了大型醫院的清潔工,發現他們的工作滿意度差距甚大,關鍵在於清潔工是否視自己為醫療過程的一環。將自身工作與更高層次的目標結合十分重要,艾蜜莉‧艾斯法哈尼‧史密斯寫過一個故事:一九六二年,甘迺迪總統參訪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時,和一個清潔工講上話。他問對方的工作內容,對方竟回答自己是「幫忙把人放上月亮」。

「幫忙把人放上月亮」,多麼可愛的回答!這讓我想到砌磚工的故事了。

某個歐洲小鎮上,建築工地中有三名工人正在工作。人問:「你在做什麼?」,這三個工人的回答是這樣的:

第一個工人說:「我在砌磚。」

第二個工人說:「我在賺錢。」

第三個工人說:「我正在建造一座神聖莊嚴、流傳後世的大教堂!」

一個人對工作的定義、使命感,會直接影響自身投入工作時的態度,所以,不妨最大化自己工作的價值,當你這樣認為並認真苦幹的時候,你就會成為閃閃亮亮的一顆星。

 

◎(無聊)在日常生活中就好比煤礦裡的金絲雀,提醒我們是否想要或能夠專心進行當下的活動,若不想或不能時,無聊也會催促我們改變現狀。人類對於無聊的反應很重要,如果一丁點的無聊都以空洞的娛樂取代,會接收不到無聊背後關於意義、價值和目標的訊息。

※煤礦裡的金絲雀:古時礦工人以金絲雀作為瓦斯中毒的預警。(金絲雀體型小,氧氣不足有毒氣時比人類早出現反映。)

讀者想過無聊的意義嗎?無聊其實也是有意義的,因為它會幫助我們反思!

換句話說,無聊的價值大過空洞的娛樂。所以別害怕無聊,無聊時,想想原因,然後把多把時間花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別隨便打發你寶貴的生命!

 

◎就像莎翁名句「世事無好壞,一切隨心造」?確實,我們可以在富饒的世界裡過得悲慘,也可以在艱困的處境中心生喜悅。

最後這段書摘送給讀者,希望我們不要成為那個庸人自擾的人,去找自己的目標、探索生命的意義吧!如此,你應該是忙碌的,哪還有時間自怨自艾呢?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浦三念想 的頭像
    浦三念想

    小屋裡的群星

    浦三念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