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一定會有憂鬱的時候,只是憂鬱的程度不同,如果憂鬱已經造成我們生活上的困擾,其實應該去看醫生,積極治療,很多人諱疾忌醫,尤其是心理方面,怕被人灌上「神經病」的污名或「玻璃心」的稱號,但其實會這樣說的人,根本不值得我們去在意,身體是自己的,我們應該要替自己以及關心我們的人好好照顧「它」,身心都一樣。
(以下紅字為書摘)
◎由於憂鬱症的症狀實在太多,診斷卻只需要一個核心症狀(情緒低落或興趣缺缺),加上四個伴隨症狀(例如:失眠、沒胃口、遲鈍、自殺意念)每天出現,持續兩周以上,造成個案顯著痛苦或生活功能下降即可。因此,會出現A和B都是憂鬱症,但表現情形卻截然不同,換句話說,憂鬱症的異質性很高。
觀察自己或周遭人的憂鬱症狀,如果符合以上的症狀條件,建議就醫讓醫生做評估。
◎憂鬱症是個一輩子的疾病,有許多人希望能夠痊癒,但實際上應是指症狀改善,不要太影響生活。要完全脫離憂鬱症,隨著發生次數越多,難度會越來越高。剛開始在治療的時候,如果以藥物治療為主,產生效果大約會需要四到八周時間,有些個案剛開始的憂鬱期只有三到六個月,大部分都可以在治療的十二個月內穩定。隨著生病的週期超過兩年以上,回復的比例逐年下降,如果合併焦慮,完全恢復的難度更高,更容易慢性化,對生活的功能影響越大。
這段話揭示了積極就醫的重要性。許多人常會對憂鬱的人說:「別想太多!看開一點!」「別太鑽牛角尖,事情沒有你想的這麼嚴重。」……雖然旁人多是好意說出這樣的話,但是聽在憂鬱的人耳中,卻會更加自責自己為什麼這麼脆弱,更加討厭自己。所以要有效的引導、幫助憂鬱症患者,的確不是我們想的這麼簡單,就像一些疾病,不是多喝開水、多休息就可以痊癒一樣,憂鬱症患者需要策略、諮商、藥物或甚至是CES、TMS療法的協助。
◎憂鬱症對認知功能有重大影響,對於課業的學習、人際關係的積極度、工作的表現和效率、出席的情形等,影響會越來越大。
◎青少年憂鬱常常呈現的方式是暴怒、劇烈的情緒起伏,明明已經有足夠的睡眠時間,仍會覺得十分疲累嗜睡,常常被誤會是懶惰。如果多種藥物治療無效,會逐漸影響學業人際關係,大腦的功能也會下降許多,所以盡快採取有效的方式,協助其回歸正常人際和學業相當重要。青少年最重要的就是能夠回到發展的軌跡,有適當的人際接觸和課業,若完全退縮在家裡治療,雖短期內症狀或許減輕,但長期脫離現實的生活,對發展相當不利,所以需要積極介入。
家有青少年的家長要特別留意,有時候你以為孩子是叛逆或懶惰,但其實有另一種可能是孩子遭遇了其他困難,例如他可能是罹患了憂鬱症。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很難懂,但是家長一定要耐心陪伴,因為這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很需要您隨時拉他一把,否則他往後的人生路途將會更加艱難。
◎憂鬱整具有中等強度的遺傳性。憂鬱症患者其一等血親有憂鬱症的相對風險為一般人的三倍。
◎雖然一群人同樣暴露在巨大壓力之下,但不是所有人都會得到嚴重的情緒和壓力反應,例如在重大壓力後創傷症候群(PTSD)的研究中,大約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會出現,但是慢性的創傷症候群大部分都以憂鬱收場,小時候受到虐待、忽略,也會容易養成容易引發憂鬱症的脆弱體質,或是青少年或成年人階段經歷某些事後,造成憂鬱體質被開啟,在也無法回到基準線,成為重複復發的憂鬱。
憂鬱體質和遺傳關係頗大,所以若家中有人為憂鬱症患者,其他家人也要多留意自己的憂鬱狀態,另外是童年的創傷經驗,也會大幅增加憂鬱的可能性。許多成年人的心理症狀,跟小時候的創傷壓力有關,看到這裡,各位爸媽們,會不會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些呢?孩子幸福的關鍵其實很多時候取決於他的童年經驗。
◎憂鬱體質會受到環境的調節和影響,憂鬱基因會在不利的環境中被誘發。環境不利因素,經由複雜的機制,會改變大腦的神經生理迴路,讓大腦的可塑性下降、環境的調適力變差、壓力的復原力減弱。在情緒敏感狀態下,身體好像有長期打不完的仗,沒有辦法回到休息狀態,可能出現憂鬱的機會越來越高,不容易消退,造成全身性的問題,列如慢性的發炎症,心血管問題、免疫力下降和自體免疫、三高的危險性增加,甚至腦功能下降和失智症的危險增加。
情緒,影響身體甚鉅,不只憂鬱症,癌症也和基因、情緒有很大的關連,所以,我們,要學會排解自己的情緒,尤其在現今這個「速」時代裡,希望我們都能控制好自己的「杏仁核」啊!
◎Rtms全名為重複性跨顱磁刺激治療,也常簡稱為TMS。由於腦細胞之間是用電流相互溝通,TMS就利用強力的磁場去引發腦細胞的電流傳遞,進而活化大腦,改善憂鬱症狀。
◎相對於藥物是「全身性的生化治療」,TMS則是「針對腦部的物理治療」。藥物對於憂鬱症的「身體症狀」改善較有效,TMS則對於思考遲鈍、動力減退、自殺意念等「心理症狀」效果特別好,速度又較快。由於藥物是全身性作用,副作用較多,TMS除了少數患者會頭痛外,沒有太大副作用。唯一要注意的是TMS有極小機率會誘發癲癇,須經醫師謹慎評估方可施行。
◎可考慮做TMS 的憂鬱症族群
‧藥物副作用太敏感,以致無法服藥。
‧藥物反應不好,換過兩種以上藥物憂鬱症還是無法改善。
‧以思考和動力症狀為主的憂鬱症。
◎憂鬱症各時期的治療組合:
|
急性期(3個月) 穩定症狀 |
持續期(4~9個月) 恢復功能 |
維持期(一年以上) 預防復發 |
輕度 |
‧調整作息、壓力、運動 ‧心理治療或CES(微電流刺激療法)為主 ‧可使用少量藥物 |
‧心理治療 |
維持健康的生活和壓力調適 |
中度 |
‧藥物為主、營養輔助 ‧心理治療 |
‧藥物+營養輔助 ‧心理治療 |
‧藥物+營養輔助(可視情況減量) ‧心理治療 |
重度 |
‧藥物+營養輔助+TMS |
‧藥物+營養輔助+TMS(可減少頻率) ‧心理治療(待認知改善) |
‧藥物+營養輔助(可視情況減量)+TMS(復發生險高者) ‧心理治療 |
頑抗型 |
藥物+營養輔助+TMS |
‧藥物+營養輔助+TMS(可減少頻率) ‧心理治療(待認知改善) |
‧藥物+營養輔助(可視情況減量)+TMS(復發生險高者) ‧心理治療 |
|
若合併有失眠、焦慮、恐慌、身體症狀,則可考慮: ‧CES(不須主動練習) ‧神經/生理回饋(須主動練習,有學習效益) |
以上是書中對憂鬱症治療的期程及建議,希望對有需要了解的朋友們起到幫助的作用。
不知道各位書友及對關注我部落格的朋友們,是否有發現我對於心理學、心理諮商特別感興趣呢?因為前年,我曾經失去過一個珍愛的人,我一直在想,如果那時候,他的身邊能有一個拉他一把的人,或許,今天他就還是那個能夠笑容燦爛的他了。
但願這世界可以多一點關懷,也許在那個重要的時刻,有人可以因為我們的一點關懷,獲得活下去的希望,然後,這個世界就可以少掉更多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