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幸運的人,故事呈現唯美的畫風,然而,可能更多的人,卻是不勝唏噓。

一直以來,我都想做報導文學,看到本書時,內心一陣激動,那些素不相識的你我他,也能在閱讀的時刻,流淌在那生命的過程中,陪他一段。

這本書集結,收錄了二oo八年至二o一五年,作者任職《壹週刊》時採訪撰寫的小人物故事。都是真人真事。不願曝光的受訪者,便取化名,年齡職業居住地稍更動,不正面拍照(出刊時皆有照片,本書未收)。

(以下紅字為書摘)

◎兒子要我再找伴,但我好不容易爬出一個愛情墳墓,何必再挖個坑自我埋葬?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本書中不乏婚姻不幸的女性,也不乏因為婚姻不幸,導致小孩跟著不幸的故事。令人感慨,也難怪現在人不願婚生的比例走高,畢竟,生活中似乎充斥著負面教材。

但我更相信的是「如果自己值得被愛,就不怕失去愛。」所以,想要人愛,必須先愛自己,然後努力成為值得被愛的人,既然我們相信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何我們卻相信真愛會從天上掉下來,而不需要努力獲得、努力經營呢?

◎當好人不容易,錢也不好賺。工頭常對我大小聲:「你是臭耳人,講都不會聽喔?」幹,讓人凍未條。以前在混時,誰敢跟恁爸大聲說話?我想從三十七樓工地把他推下去,但還是忍住。這才體會,看人臉色,比被砍還難受啊!

「看人臉色,比被砍還難受啊!」這句話太過經典,各位社畜們,是不是很有感觸呢?好好理財,打造自己的被動收入活水,總有一天能獲得真正的自由的!「能不想做甚麼,就不用做甚麼」。

◎我沒機會體驗母愛,但我知道,把愛的期望寄託在他人身上是不切實際的,就算是生我的人,也不見得能付出愛;不管媽媽愛不愛我,我都得先努力學會愛自己。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有條件的,也許就連父母的愛都是。

有感現代社會的人情薄弱,常思索不知道未來人們的情感連結,是不是會比現在更脆弱呢?想到就不覺戰慄。

◎我是老么,爸爸喜歡賭博,六個兄姊早早離家,我跟媽媽相依為命,七歲就會沿街按門鈴賣玉蘭花。隔壁鄰居在做蛋糕,味道好香,我在外面看一下,鄰居就立刻把門關起來,怕我跟他們討。又餓又沒尊嚴的滋味好難忘,我下定決心,也後有好東西,一定要分別人吃。

首先,「沒錢沒尊嚴」,希望各位牢牢記住。人一定要有錢,雖然不見得是要變成富翁等級,但絕對不能讓自己窮到「下流」(非道德上,是生活品質上),「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很多時候窮會讓人心變得醜陋,別不相信,「善良竟然也需要本錢」。

這位賣早餐的愛心媽媽,很好的示範了遇事的正向心態。雖然早年鄰居對她吝嗇刻薄,但是她卻以此發願,成為一個能分享的人,真的很棒!

◎每月五日,三萬元退休俸準時匯進我戶頭,我就趕快去領錢,五千元自己用,一萬五千元分別匯給幾個慈善機構。我飲食清淡、努力節省,存到五萬、十萬,再捐出去,三十多年來,不知不覺捐掉七百多萬元。

喜歡做好事,是受媽媽影響。我老家在新疆迪化,一家六口靠爸爸打零工維生,雖然很窮,媽媽還是把米糧分給更窮的人。她的一張臉圓圓的,再怎麼苦都掛著溫暖的笑容,好像菩薩。……

錢買不到真情,我還是回台灣終老,把錢捐給真正需要的人。偶爾夢見媽媽,他總是摸我的頭誇我,她如果還在,一定也贊成這麼做。

看到這位榮民老先生的故事時,忍不住落淚。

我想他的捐獻除了助人本身,也可能是因為這樣的善行,會讓自己感覺跟過世的母親有連結吧!那份「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孝心,那個「時代悲劇分離的遺憾」,讓我覺得痛心。

文章一開始,我有提到自己想做報導文學,也是因為一個機緣。

在某一次活動中,我來到鄉下的一間老舊雜貨店,準備購入礦泉水解渴,老闆是一位年紀很大的老伯伯,可能因為久未有外地人到訪,他看起來很高興,我坐著和他聊了一下,聽他說著這個小村落的繁榮到沒落,老伯伯說門口的大樹,是他當初落腳此處時,和新婚的太太一起種的,那時的村子還有幾百戶人家,他們夫妻就做著雜貨店生意,有一年樹還被閃電劈了一半去,現在村子裡剩下十幾戶人住,而太太去年病逝,自己每次無聊時,就會和這棵大樹講講話,想想太太……。聽著聽著心酸酸的,當時就想,應該要有人寫出這些平凡卻感動人心的故事,只是因為鎮日的工作忙碌,一直未能完成這個願望。

看完這本書,內心有很多感觸,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在愛自己之餘,我們是否也能夠給別人多一點愛呢?希望在這混沌的人世裡,我們都不要失去愛的能力,因為這樣才有幸福的機會。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浦三念想 的頭像
    浦三念想

    小屋裡的群星

    浦三念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