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本充滿哲理的書,作者是日本作家白取春彥,關於作者白取春彥,還有兩本書推薦給大家:《超譯尼采》以及和台灣學者冀劍制教授所合著的《未經檢視的生活不值得過》,尤其是對哲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以下紅色字體為書摘)
◎如果表達方式不同,但想法大同小異的話,我們就會覺得對方是夥伴。或認為對方是站在自己這邊的人,把對方當成是自己的朋友。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人會誤以為自己能像愛自己一樣喜歡對方。
也就是說,單憑自己和對方想法相同,人就會把對方當成另一個自己。雖然這個自己比真正的自我還要低一等,但是光憑和自己相像這一點,就可以喜歡相像的部分了。
因此,同儕意識和友情的核心,往往都是「自戀」的延伸。
「同儕意識和友情的核心,往往都是「自戀」的延伸。」我覺得這是很有趣的說法!確實,人有自戀的傾向,但是我沒有認真意識過友情和人際關係可能是自戀的延伸這樣的解讀,不過仔細想想,似乎也頗有道理,俗話說「看一個人的朋友就是到他是怎樣的人」,我們喜歡的人,我們才會想與他當朋友,而我們喜歡的人又跟我們的特質相似,如此看來,確實是有自戀的意謂在裡面吧!
◎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接收世俗的種種觀念,因為無法獲得解脫而感到痛苦。
譬如說,我們會在心中擅自產生「正經的人應該要這樣」、「這樣才正確,那樣是錯的」、「必須乖乖按照社會秩序生活,才是一個優秀的人」等觀念。
很多人心中都充滿這樣的觀念。
而且,總是把自己、他人與這些觀念做比較,然後偷偷在心裏打分數。
這往往是煩惱的莫大根源。
世俗的框架往往禁錮著每個人,但每個能衝破禁錮的人,往往受後人所敬佩,走自己想走的路有時候並不容易,尤其那條路如果不被看好,而自己的信心不足,很容易半途而廢、知難而退,或甚至不敢行動,然後有人會因為自己不敢做,也勸別人、限制別人不要做、唱衰做的人,如果身邊有這樣的人,請你看清楚他的本心,他只是很羨慕你做了他不敢做的事而已。
◎每個人的思考方式和生活風格都會被時代風潮影響。
話雖如此,每個人受到的影響深淺不同。
如果是「隨波逐流」的人,時代的影響就會比較強烈。
反之,博學多聞,沒有特定宗教信仰,過著獨立生活的人就比較不容易受影響。
越是受到時代強烈影響的人,就越容易煩惱、痛苦、迷惘。
這是因為每個時代有形、無形之中的概念和觀念,都不一定是開明的。
因此,當人一旦發現自己的觀念和想法不符合當代潮流,就會覺得自己被社會孤立,產生一種疏離感。
有人會覺得,這種疏離感是一種獲得自由的代價,但是也有人會因此感到痛苦。
感到痛苦的人,會想在社會中盡量獲得更多同伴,藉此獲得安心感。這樣的人往往喜歡附和、跟風,最後反而會助長策略性的反動保守思想。
當然,這些人一開始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因為害怕脫隊才這麼做。
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吧!但首先你要擁有智慧,否則你的主見很容易只是偏見,智慧何來?多學、多聽、多看,漸漸地你就會發現,原來很多事情不是想自己一開始想的簡單,然後,很多事情其實也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難,然後,漸漸地,你就會知道自己想要的是甚麼,而甚麼樣地狀態最適合自己。
◎時代,正確來說就是時代的權力體制帶來的觀念,通常會呈現在主流的禮儀、禮節、倫理觀以及規則中。
為方便自己統治而重視秩序的權力體制,往往偏好男尊女卑、長幼有序、地位階級、身分尊卑等觀念。
這些觀念能夠把社會大略拆解並打造出一個架構,所以是個可以輕易為社會架構帶來秩序和價值觀的工具。
這種架構觀念,同時也會產生歧視和偏見。
即便是非體制國家的小團體也是一樣,只要是被某種權力支配的地方,都能看見和權力體制下的社會相同的架構。
當然,地方、宗教法人等團體、企業、家庭之中的架構也一樣。各種觀念的內容往往狹隘而僵化。
開始發現這一點的年輕人,對整個社會感到「苦悶」、「虛假」、「無意義的形式主義」、「人類的機械化」也是理所當然。
心有戚戚焉啊!雖然,早就過了青春期,但是內心的叛逆,總是不時地出來做怪。有人說,自己的偶像是蘇東坡,有人說自己的偶像是王陽明,有人說自己的偶像是曾國藩,而我,卻只想當陶淵明,整日悠然見南山地過生活。
◎把「擁有很多」當成幸福的意義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因為這樣等於是把幸福這種感性的概念,用「事物」的量來解決。
自從接觸了山下英子的《斷捨離》、佐佐木典士的《我決定簡單的生活》、法國作家多明妮克.洛羅的《理想的簡單生活》、門倉多仁亞的《簡單就好,生活可以很德國》……到亨利・大衛・梭羅的《湖濱散記》。我從一個類囤積者,變成了一個擁有較少物品的人(還不至於到極簡)。
從前的我,很享受在購物的當下的喜悅,但是購物不久後,那種喜悅感便會消失,接著又再進入購物模式,後來我才發現,真正的快樂不在擁有得多,而在擁有珍愛的物品,懂得惜物後,你就會發現不想隨便丟,有了自然就不需要再買,而且反而會覺得,有太多東西竟然會成為一種壓力。
◎法國哲學家阿蘭認為幸福的狀態應該是這樣:「當自己專心致志,在集中精神的當下,進入無我的狀態。」
看完哲學家對幸福狀態的描述後,我想說的是,其實幸福隨處可得,並非遙不可及,只是我們的心太滿,那個滿的感受可能來自於煩、悲、怒、倦、妒……,以至於裝不下其他東西,所以感受不到那種無我的投入狀態了。
◎世俗深信不疑的意義內涵有很多時候是扭曲的。
而且人們也不會發現。
就這樣,漸漸形成某種世界觀。世界觀大致的內涵就像這樣:
‧死亡就是人生的終點。
‧無論死的人是誰,死亡都是悲傷的事,所以絕對不能感到喜悅。
‧亡者會去到像天國一樣的地方,然後在那裏守護著我們。……
‧有父母的孩子比較幸福。……
‧沒錢的傢伙無法生存。……
這樣的世界觀會在周圍的人們輕易脫口而出之後變成常識,最後甚至成為社會上的真理,演變成強烈的固定觀念,在許多人心中紮根。
接著,這樣的價值觀會變成主軸,形塑出所謂的世俗。
如果做出大幅脫離這個世界觀的行為、擁有跳脫的思想,就會被當成怪人或者被貼上擾亂社會秩序的標籤,因此悄悄遭到排擠,甚至受到明顯歧視。
非常認同的一段話,多數人認為的,不一定就是對的,少數人認為的,不一定就是錯的!只可惜,這世界很多時候都是「多數決」。精神上的「多數決」,往往是讓人最崩潰的,因為比起被箝制行動,人更不希望的是連思想都被箝制!
◎創新生活的技術:
1.「觀照」──譬如去眺望落日餘暉。(在不抱持任何主觀或價值觀的狀態下看待事物)
2.不預測未來──把意識集中在「當下」。(做就對了、不要想做的多完美、專心一志的做)
3.人不可能完全理解對方,而是陪伴、融合。
4.單純感受活在當下的現實
5.坦然接受「幸」與「不幸」
6.無區隔才能敞開心門
7.不要評判「自己的情緒」,而是去「感受」
8.掙脫「原因與結果法則」的束縛
9.專注在不需要動腦的作業和勞動上
10.用「五感」體會日常的行動冥想──專心做一件事就等於行動冥想
11.在靜音和全裸的狀態下獨處
12.在人群中仍然保持獨處的狀態(這個時候的世俗,看起來一定就像遙遠的風景一樣)
其實書中還有很多精彩的觀點,不過,礙於我書寫的時間限制,最後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作者所謂的「行動冥想」究竟為何?其實就是專心做一件事,任何事都可以,這樣就會進入一種心流的狀態,在那種狀態裡,就可以體會到幸福的感受!
上述的十二點,是我總和作者在書本後部給讀者的生活建議,在庸碌而煩躁的生活中,不妨參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