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自己」說來簡單,有些人做得徹底,所以自私的令人痛惡;另一方面,有的人道德感過高,所以把「善待自己」和「懶惰」、「奢侈」畫上等號,以至於過度緊繃,無法放鬆、享受。過猶不及都會造成關係失衡,所以,讓我們練習拿捏「善待自己」的界線,好好地走過人生這趟旅程吧!
《以下紅色字為書摘》
●到底什麼是善待自己?善待自己就是,在筋疲力盡以前停下來;在情緒低落時,買自己愛吃的東西,聆聽能夠支持自己、激勵自己的話;做個瑜珈舒緩腰酸背痛,讀一讀床頭的那一本書。
我告訴自己,就是現在,美好的那一刻、唯一的那一刻,就是現在,只要盡力,一步一步慢慢來就好。
●快樂是個人的事,可以獨自享受,也可以結伴找樂子。不必複雜,也不一定要花錢。
現在會讓我覺得快樂的事:看到路上有鬆脆的食物就踩上去,漫無目的地散步,怪表情大賽,冰淇淋,玩水,與快樂的人共度時光,在客廳跳舞,打扮得漂漂亮亮。
現在的我,越來越覺得「慢」才能「快」!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停不下來,一停下來,我就會恐慌、焦慮,深怕自己耽誤了什麼或遺忘了什麼,以至於「有空休息」?想想也是太可怕了。自從我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後,我開始思索我的人生軌跡,才發現,很多時候我都劃錯重點,所以才導致現在的局面,我不想要再重蹈覆轍,我不希望再經歷這樣失去後才知道的悔恨,所以我練習讓自己慢下來,去沉澱,去調整心態,過程非常痛苦,也不容易,但好在今天陽光依舊耀眼,溫暖著我,使我相信我做得到,我能「渡」過去。
●為何稍微些歇息、放鬆一下麼難呢?莎莉‧坎普頓認為,自我對於忙碌的癡迷,其實是對自身空虛的恐懼。
是的,我就是這樣。那個「沒事也要找事做的人!」閒不下來,一閒下來,就會陷入焦慮,不斷找事做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來轉移注意力。喔!多麼可憐!為什麼我要讓自己這麼疲累呢?也許是因為沒自信吧!所以才會拼命地想要做點什麼,但其實誰會在乎呢?每個人都只在乎自己而已。人生已經過了一大半,我的確是應該好好的「善待自己」了。
●有人認為痛苦的定義是:心靈無法適應相關的經歷。不過,問題往往不在於經歷,而在於我們與經歷的關係。如果把恐懼和焦慮加入此刻──擔心已經發生或可能發生的事──我等於給自己帶來了雙重痛苦。反之,不去否認實際正在發生的事,那麼這一刻的痛苦就可以不必忍受。接受現實不逃避,就能在生活中找到從容和優雅的基石。一如禪宗老師,葛蘭‧沃利斯提醒它的學生:「與當下在一起。」這不容易,因為舊有的行為模式總是根深蒂固。同時,那也代表要留意此刻發生的事,去接受它,並捨去無益的念頭。一次又一次,從現在直到永遠。我發現,如果我留在身體裡,把注意力集中在具體事情上,比如雙腳踩在地上的感覺,那麼即使是噩耗來襲的瞬間,我也承受得住。
近來,結束一天回到家後,我會先沖個熱水澡,換上我的創意休閒服──也就是睡衣。接著躺在床上,放鬆身體,默默背誦泰然處之的佳句:
願我能在困難前保持沉穩,願我能從容度過生命的流轉。
尋找讓你有感覺的佳句,當它變得了無新意時就換掉,維持這個練習的活力。
為自己想一些「咒語」吧!
難過的時候、想放鬆的時候、痛苦的時候、孤單的時候……,在心裡默念它,只要能為自己帶來平靜,就是好的佳句!
●接納是肯定的實踐,是包容一切的能力,如尼采所說,愛你的命運。接納也涉及韌性,什麼是韌性?就是堅定地接受現實,感受生活的意義,具隨機應變的特殊能力。韌性也包括接受無常,因為如果一切都是短暫的,根本沒必要大驚小怪。
衰、利、毀、譽、稱、譏、苦、樂──動搖心境的人間八風吹拂不止,誰也逃避不了,這就是為何我們需要冥想。冥想讓我們能在此時此刻成為自己,學會用耐心和愛心接受所有的遭遇,學會接受當下瞬間的面貌。
所以,我每天靜坐冥想,我的導師就是這一瞬息、這一心痛、這一抹冬陽。
●冥想未必得是一個可怕、困難或雄心勃勃的計畫,不妨從五分鐘開始,輕鬆保持挺直的坐姿,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身體的感覺或整個體驗上:思考、呼吸、聲音、渴望、不安的心、困頓的頭腦,以及浮現的任何事物。就這麼容易、這麼簡單。
●散步冥想是另一件愉快的事。這種溫和的靜心練習非常容易,比方說,你從停車場走到超市,只要途中與當下在一起,保持覺察,感受自己的腳步,不沉迷於焦慮的思緒中,這就完成了一次練習。越南一行禪師在各地推廣散步冥想,建議我們用心走路,宛如每一個步伐都在親吻大地。
有一陣子會在清晨起床後進行晨間冥想,大概是5:30開始,15分鐘左右,然後開始一天的工作準備。
而最近放鬆的活動是散步和超慢跑,我想只要是能讓自己放鬆的活動,應該不限於「靜坐冥想」,聽說赤腳踏草地好處多(接地氣,釋放負能量),想要覓得一塊乾淨的草地(又離家近的),卻不是這麼容易。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家裡旁邊就有一塊小斜坡,土上種的是一片青綠色的韓國草,我常常在上面跑跑跳跳、滾來滾去,接觸大自然總讓人身心愉快,而且,那時候外婆在家裡的院子種了很多花草樹木,花兒經常隨著四季而開,蝴蝶、螳螂、蜘蛛、竹節蟲、獨角仙、瓢蟲……,很多昆蟲都會來我家玩(當然偶而也會有蛇),那時候真的好開心啊!
只是後來,外婆走了,家裡陸續增建,花園變小了,草地不見了,那些美好的過去都只存在記憶和老照片裡了……。
●在一次的禪修中,我險些在白板寫下「救命」,雖然這麼做很不恰當。
作家的思緒非常神秘,隻言片語會自然湧現,難以捉摸,卻也容易遺忘。
因此,我們需要筆記本。
我們的人生混亂、可怕、困惑、美麗;我們的旅程獨一無二,而寫作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生活,並與之保持聯繫。
因此,我們寫日記。
六歲時,我有一本棕色硬皮的小筆記本,我小心翼翼地在上面抄寫詩歌,收集名言佳句,以及我有興趣的內容。六十年過去了,我仍然在做這件事。我用傳統的方式寫日記,記錄個人生活,也記錄時代。
我完全能理解作者的感受,我也是需要寫日記的人。
從10歲寫到現在。
以前,我癡戀手寫字的氛圍,所以日記一本接著一本,可是後來我發現,這些心底的秘密,好像不應該被「存在」,所以長大後我清掉了一大堆日記,那時候看著國小時寫的日記,不禁啞然失笑或膽戰心驚,原來,小時候的我,竟是這般心思。
還記得念大學的時候,喜歡的人跟我開玩笑,說能不能每天寫信給他?雖然那時手機講電話已經很方便,但是他說會期待收信的感覺,因此,我每天手寫一封信寄給他。
大概寄了一年多吧!(什麼堅持?自以為的浪漫嗎?)
結果分手的時候,他把信和我送給他的東西,全部放在一個箱子裡,還給了我,我才發現,天啊!好多信,不過他到底有沒有看?感覺有些信沒有拆封的痕跡……,頓時讓我內心一陣茫然,感覺心酸。
●所有的友誼都有潮起潮落,甚至結束的一天,它們逐漸淡去,或者在一陣憤怒的煙花中爆炸。有時可以彌補,有時不能,光靠多年的情分是不夠的,友誼還需要有當下共同的基礎,以及心靈的交會和安全感。
靠著讓你感到更糟來讓自己感覺良好的人,不適合當朋友。整天怨東怨西的朋友讓人疲憊,支持他們這種行為也無法幫助他們改變。割捨一段友誼可能是一種解脫,也可能非常不容易。有時,我們能覺察到自己在其中的角色,而能以明智的方式優雅放手。因此,做自己的朋友很重要。
大多數友誼會隨時間逐漸淡去,但最好的友誼會持續下去。朋友之間遇到難題時,可能會想把話說清楚,但通常情況下,只要閉上嘴巴、敞開心扉,問題就會自然解決。聰明的做法是,記住每個人都在不停的改變,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只是其中一種而已。
以前,很傻、很天真的時候,我相信世上有堅定不移的情感:有一種友誼不會變、有一種愛情不會變、有一種親情不會變……。但是現在我不會這樣「妄想」了。
所有人、事、物都有改變的可能,就連我們自己,也無時無刻在改變,又如何能要求別人對你不變?
我曾經因為一段二十幾年而戛然中止的友情感傷,也曾因為崩壞破裂的愛情鬱鬱寡歡,但是世間的情感就是如此,不一定是你付出的多就獲得的多,可能你的真心換來絕情。
「合則聚,不合則散。」珍惜眼前,就只能這樣。
●抑鬱與焦慮、消極的反芻性思考有關。當無益的思想在腦袋中繞來轉去,不知通往何處,有時就走入了漆黑的憂鬱洞穴,讓心變得焦躁不安。佛學老師淤約瑟夫、歌德斯坦認為,我們的九成思考都沒有必要。
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種有用的工具,鼓勵人們檢查自己的思考,了解它是否有利於明智愉快的生活。常見的錯誤思考包括過度思考、災難化思考、非黑即白思考,以及要求認定事情就該以某種方式進行,而不接受生活的現狀。
佛陀沒聽過認知行療法,卻也鼓勵人們保持健康心態,它教導眾生:善良、清晰和慈悲的思考會帶來快樂。我們需要練習才能意識到自己的思考,進而去重塑自己的想法。因為我們經常迷失在思考中,被無止境的判斷、計畫、記憶和零碎情緒(惱怒、不耐、消極、和恐懼)壓倒。我們的許多問題,是自己和糾纏不清的自我中心思想所創造的,難怪有人詼諧地把「大腦」解釋為「最不準確的神經戲劇」。
不要過度解讀。
我們的大腦有時候很「愛演」,往往自行腦補相當多的劇情,所謂杞人憂天就是這樣,想太多有時不是壞事,但多數時候不是好事。適可而止的思考,才不會鑽牛角尖、把自己逼到崩潰。
●紐西蘭有一種「綠色處方簽」,在施行藥物治療以前,醫生先以這種方式治療抑鬱症。它是透過健康飲食,以及散步等簡單體能活動,來改善身體的各個面向,譬如睡眠、情緒、骨骼密度、血壓、關節炎疼痛等等。這個方法簡易又有效。古希臘醫師希波克拉底說得真不錯,走路確實是最棒的靈丹妙藥。
當憂鬱、壓力來襲時,先試著做一些非藥物治療的排解方式,如果還是不行,也不要排斥接受藥物治療,畢竟讓自己的狀態穩定下來很重要的。
●就在剛剛,我收到了生平第一張超速罰單,在限速五十公里的地方,我開到了六十三公里。永別了,兩百塊,至少我有錢繳罰單,幾週後我就會忘記這一切。這證明我越來越善於接受,不過我還是念了我的咒語:哦!他媽的!哦!算了。
凡事往好的方面去想就是了,哪怕是收到罰單?(哈哈!)
●這位小姐告訴我,她在大學讀書,主修藝術史。
她說:「因為我們對地球所做的一切,我不確定自己想不想生小孩。」她走了,我在原地站了一會兒,為她、為所有人感到非常傷心。
看到這段話,我感觸很多。
現在很多人不願意生小孩,一部分是因為經濟壓力,一部分是教養問題,再來還有的是因為社會環境,擔心小孩未來生活在一個不美好的、苦難的世界裡。然而這不快樂的源頭是哪裡來的呢?
就是我們人類自己。
●所以我開始練習「身體掃描」──鬆弛身體,並接納所有感覺。我讓那些說我在走下坡、瘦得像竹竿、徹底瘋了、最後會被關進精神病院的聲音安靜下來。你可以想像,上述那些想法沒有幫助,也不愉快,而且不是真的。我提醒自己,思緒只是想像,這些思緒不明智,有腐蝕性,對我一點好處都沒有。我會改對自己說些更友善的話。
別擔心,親愛的,這種事情就是會發生,人人都可能遇上。即使你有一點累,明天就沒事了。你想起來喝杯柑橘茶,畫一朵漂亮的花嗎?還是你只是想舒服地躺著,然後慢慢地睡著?沒關係的,親愛的,不用擔心。
●每當陷入自我厭惡或絕望之際,我們總是憑直覺以為,不該給自己大量的關懷和愛。讓我們面對現實吧,你不配擁有任何美好的東西──起碼你邪惡的一面會這麼告你。但我學會一件事:心情越糟,就越需要自我關懷和自我同情。自我關懷和自我同情不是一個固定姿勢,而是天天都在進行的舞蹈。我們應該深入傾聽身體和心靈,相信生活會帶領自己前往最有益處的地方。
情緒低落時,我很難察覺美好的瞬間,但即使是糟透的一天,也存在著微小的恩惠與祝福。
●杏仁核位於大腦邊緣系統,負責留意災難,引導我們預期最壞的情況──一隻老虎隨時可能朝你撲來!在古代,如果老虎真的向你走來,這是有用的訊息。但不幸的是,它現在可能讓我們活在焦慮和恐懼中,預期著不存在的危險。
積極的心理狀態,譬如喜悅和感恩,其實可以培養的。對於經常情緒低落的人來說,培養這些積極心態尤其重要。
我們隨時隨地都能培養積極心態,因為身邊總有值得欣賞的事物,好比一朵花,一抹微笑,一杯咖啡的香氣。小說家暨理想主義者羅曼‧羅蘭說得非常好:「世上只有一種英勇──看到世界的真實面貌,然後好好熱愛它。」
「即便世界可能並不美好,但是我們依舊熱愛它,熱愛生活。」既然到人間走一遭是免不了,何不「瀟灑走一回」?感受、享受當下,「善待自己」,就算跌倒踉蹌,別忘了,你仍舊可以選擇華麗起身、昂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