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

好怵目的書名!這樣的感覺跟過去我所認識的Peter Su不同。

書裡Peter Su剖析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對於酸民的嘲諷、失控的攻擊,那種無奈的無助與無力感,讓人心疼。

這世界有一群人,把自由的定義無限上綱到為所欲為,站在制高點去俯視他人,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他不順眼的箭靶,把對別人的羞辱、侵犯,合理化的當作一種無傷大雅的玩笑。

如果一個人真的理解尊重與多元的意義,那他就不會踐踏別人的自由,也會明白用自私與自我包裝的自由是多麼低級。

◎以下紅色字為書摘

◎我試著用僅存的幽默感去看待網路上滿坑滿谷的揶揄和謾罵,各種失控的羞辱字眼,攻擊著你的想法、智商、長相、性向、氣質,甚至是關於我的家庭故事,訊息裡夾雜著各種事實與非事實的造謠。漸漸的,在我出現的各種地方,他們似乎怕我看不見他們對我的討厭,主動丟出各種攻擊性的字眼,粉絲團私訊和我發布的每篇貼文,甚至是和品牌合作的貼文底下,隨時都能看見那些人的身影,我活得像個罪人似的,被拚了命的枉死裡打。

有好長一段時間,我不斷地問自己,是不是我真的做錯了什麼?所以會得到這樣的對待,可是那些被他們稱之為廢話的文字,確實曾經指引著我人生的方向,陪著我走過各種佈滿荊棘的道路。面對那些聲音,我以為我自己夠堅強,能雲淡風輕的看待一切。但我錯了,人終究是不喜歡被討厭的,我只是比較擅長隱藏,好笑的是,那些我曾經深信不疑的哲理字句,全都成了空洞無利的廢文。

◎最嚴重的那段時期,即使見了讀者、粉絲跟我打招呼,或是想要合照,第一時間,我都會懷疑會不會是討厭我的人假扮的,他們其實想看看我有多糗,以為真的還有人會喜歡我這種白癡。

◎討厭你的人,其實比喜歡你的人還更關注你。

◎我真的不了解到底為何這些人要虐待自己去看這麼多自己不喜歡的事?網路上有一種功能叫做「封鎖」。其實,你真的可以直接封鎖你不想看見的任何東西。

真的有這麼無聊的人呀?

一個人的時間如果是大量耗費在自己不喜歡的人上,那也太可悲了!

我們都是有「選擇」的,你可以擇其所愛,卻不應該毀人所愛。

雖然,我不認識Peter Su,但是他的作品讓我有共鳴,不論他的文字是不是淺顯易懂(有人說是這樣的文字是「廢話」),我覺得他在「作品」裡已經做好了「作者」的這個角色。

我個人認為,一個好的作者,唯一要取悅的就只有他自己。

如果一個作者的文章,目的是要取悅大眾,那他不是作者,而是商人,因為他是以銷售為目的,不是純粹的想去完成一個「作品」。

Peter Su就是在分享他自己的故事、想法、感受,或許有人覺得他紅得莫名其妙,所以也「眼紅」了吧!因為Peter Su是一個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他的感受就是我們生活當中很常會有的感受,所以才會有共鳴,那種接地氣的感覺,如果這樣的感受還要用詰屈聱牙或什麼理論、大道裡來包裝,才會讓人覺得奇怪吧!

◎想起了這十年的變化,努力的工作,也拚了命付出一切,都只是為了能給他們一個更好的選擇,也許這途中遭遇到了許多傷害,無論是現實生活中的困境,還是過去網路上的爛事,在這個滴答聲響不斷的夜晚,似乎都不算什麼了。

在Peter Su分享的生活裡,最讓我動容的就是他對家人的付出。

努力地陪伴、照顧行動不便的父親,甚至他自己也多次提到,自己會如此拼命,不敢倒下,也是因為要給家裡支撐。

看到他推著爸爸的輪椅陪伴的照片,我總是會想起自己的父親,我沒有這樣的照片,也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這是我經常感到追悔的遺憾。

◎一個人不會只有一種模樣、一種身分,也不該只有一種既定印象。誰說作家不能愛運動、愛漂亮?文靜與活潑為何不能同時並存?所以我想要拆掉那些討人厭的框架,在既定印象外的世界,才能更完整的看見屬於自己的真實。沒有人能真正的綑綁我們,侷限我們的一直都是我們自己,不要害怕框架外的世界,它其實比想像的還要美好。

人生已經很難,請不要再折磨自己。

沒錯!人,本來就會有很多樣貌,我們都在各種場合扮演不同角色(在家是孩子,在工作場合是同事,在商店是顧客,在學校是學生……),每種樣子,都是我們。

沒有必要去討好不喜歡我們的人,因為我們本來就不可能讓所有人喜歡,也沒有讓所有人喜歡我們的必要。

愛自己,也愛你所愛,請為自己,也為愛你的、你愛的,好好呼吸(活著),這樣就夠了呀!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浦三念想 的頭像
    浦三念想

    小屋裡的群星

    浦三念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