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靜下心來審視過自己對待情感的態度嗎?許多人在情感中會不斷的受挫或容易感覺到空虛、自卑、很難自處、也很難與他人建立長久關係,這些混亂其實都其來有自。如果我們希望與他人(無論是誰)建立良好又持續的關係,情緒管理、尊重、真心關懷都是不可免的。
(以下紅色字為書摘)
◎真正的珍惜和經營一段感情,是要在平凡的日常中,隨時把對方當成「陌生人」,認真傾聽對方傳達的訊息,觀察關係中的變化,在有需要的時候,陪伴彼此左右。陌生感並非敵人,而是一種應該要時常保有的意識。
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夫妻「相敬如賓」,都是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與人之間不論關係多緊密,都不能踰越「尊重」的分際。當然所謂的尊重不是無限上綱,在合理的範圍內,我們都應該給予任何人尊重。
很多情感上的裂痕都始於小事的累積,相處時的那些「自以為」,就是讓彼此漸行漸遠的關鍵。你以為你夠了解對方,不必詢問、對方一定能了解、我是為他好……凡此總總,其實都是不夠尊重對方的行為,久了關係必然生變,還沒生變嗎?可能只是還沒有遇到誘惑或是火山還沒爆發而已。
◎在自己對伴侶或孩子過於苛求的時候,要有自覺,要時刻表達謝意、歉意,以及對彼此的珍惜。家人之間不要彼此傷害,因為家庭裡的傷真的很難治癒,所以在能力範圍,一定要盡可能地對彼此溫柔,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了。
曾聽朋友說過,他很難釋懷一件事,就是他曾在媽媽生日時,送給母親一個名牌包包,由於當時剛出社會,薪水不多,所以那是他好不容易省吃儉用存錢買的,他說他的目的只是希望表達自己已經有經濟能力、可以獨立、母親可以不用擔心他……的孝心,沒想到母親收到禮物,非但完全沒有開心的表情,反而「認真的」罵他浪費錢,買這個東西不適合她,沒隔多久,就見到媽媽把禮物轉送其他長輩,導致朋友至此後再也不主動買禮物給媽媽了。
在這邊,我要向各位媽媽們說:以後收到小孩送的任何禮物,無論喜不喜歡請「務必」、「一定」、「必須」要感謝孩子!除非這個禮物的來源不正當,否則請好好享受孩子的一片孝心吧!至少他還想到了您,多美好啊!可千萬不要像我個位朋友的母親,除了給孩子造成送禮的陰影,自己也再難享受到收孩子禮物的喜悅,不是兩敗俱傷嗎?送禮、收禮本是祝福的好意,怎麼就成了悲傷的回憶了呢?
我的母親可就厲害了!我拿什麼給她,她永遠都是開開心心、笑呵呵地,說她很喜歡、說我很好!這不就會讓我時不時拿些「好料」回去孝敬她了嗎?然後兩個人都高高興興的。
親人之間的付出不是理所當然,任何的善意,都值得我們仔細收藏與珍惜!
◎向對方求助時被冷漠地對待,會是一輩子難忘的傷痕。
◎不管最終有沒有分開,在自己最脆弱、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卻被對方視為麻煩的經驗,都會在心裡留下難以痊癒的傷痕吧!
有個朋友告訴我,說她身體不舒服的時候,自己的先生在一旁打電動,她跟先生說,先生無動於衷,她去量體溫已經發燒37.8,告訴先生自己發燒,先生說:「還好啦!微燒而已。」然後繼續打電動,後來躺在床上休息的朋友說她很渴,請先生幫忙倒杯水給她,先生看似不情願的起身幫她倒了杯水,因為發燒口乾舌燥,朋友喝了一大口,結果全吐出來,水溫太燙了!她驚嚇之餘,去看了水溫,竟是70度。先生看都沒看,直接倒了沸騰完還在降溫的熱水給她,事後她說自己舌頭好像被燙熟了,那陣子吃東西都沒什麼知覺,這件事,朋友一直耿耿於懷,甚至牽扯到很多其他事務,朋友都覺得先生不上心、不體貼,兩人越看越不對眼,最終分道揚鑣。
這不就應證了上述的書摘嗎?「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已不奢望陌生人對我們伸出援手,只是難道現在連家人、伴侶都不能期待了嗎?如果真是如此,也未免太令人傷心了啊!
◎在婚姻和家庭中,經常會發現受傷害的一方,會被周遭的人施壓「去原諒」。有時,是做孩子的被要求原諒父母,有時是成人,被要求原諒配偶不忠,也有的是因為結婚之後,做太太的希望先生接納自己娘家的行事,或者是做先生的,要求太太包容自己父母可能有的因為傳統思維而對媳婦的不當言行。
若真的在乎一個人,就不該是希望他接受我們給的建議,而是理解並尊重他想要的選擇。
我們不是當事人,沒有資格對別人的選擇及人生指手畫腳,理解他並支持他,才是對受傷的人該有的作為。
◎父母對待兒女的方式,以及他們深藏在心裡,連自己都未必理解的感情,本來就不一定都是溫柔的。
溫柔和殘酷可能並存,就像榮格學說裡面的母性原則,就是在說所謂的母性,有溫柔包容、孕育生命的一面,但也有殘酷冷漠、剝奪生命的可能。所以,能否讓母性好的一面充份發揮,其實是很看個人的。
◎沒有無條件的被愛過,就容易失去自信
我相信是這樣,並非「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出生在怎樣的家庭,是命,有些事,是命中注定,那些傷痕,或許無解,但還是有機會可以淡化,可以新生。(還是弱弱地說一下,有毒原生家庭的餘毒要清,可能需要很長時間、很多心理訓練、強化心理素質才有可能達成)
◎總而言之,因為說出去不能得到單純的認同,也懷疑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和別人差別太多,我開始把心情寫下來,養成了在日記上自言自語的習慣。雖然當時不覺得這是最好的方法,因為我最想要的,還是一個生活中能夠理解我,並且重視我感受的人。但是,既然沒有辦法找到這樣的對象,那也只能寫下來,想像這些文字,終有一天會被讀懂的可能。
我也是愛寫日記的人,即便時至今日,依舊如此。
而現在的寫作,是因為文字(不論是閱讀或書寫)給了我很大的力量,那種力量既是一種釋放、一種救贖,也是一種投入、一種提升。
我想要把這樣的美好帶給更多人,所以我想寫、想傳達,讓更多人去領略那種──只有「文字」才能體現的細膩與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