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閱讀心得:清空練習----筆子

你有購物成癮症嗎?有不買就手癢的習慣嗎?

曾經我也是!(真不好意思呀!)好像一天沒有把錢包打開就覺得不自然,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本書,裡面提到:替沒有打開錢包(沒有花錢)的一天歡呼!我才發現,我那可憐的錢包,總是乾癟癟,要不就是被一堆零錢撐得發鼓,每天我都在期待打開它,卻沒有想到讓錢包休息才能存下金錢,才能收穫心安。

這本書建議想要節約開銷、精簡人生的人閱讀,文字淺顯易懂,沒有困難的提案,就看你有沒有拿出行動力去實踐囉!

《以下紅色字為書摘》

●為什麼會忍不住亂買?

‧覺得「越多越好」的心靈貧瘠

‧只顧著享受當下

‧什麼都能平價取得

‧購物更方便

‧沒有從小培養正確金錢觀

有時候越是沒錢的人,越喜歡購物!因為沒有金錢觀,不夠自律,所以留不住錢,什麼都想擁有,自然越買越貧窮。

●購物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

‧同溫層的期待與壓力

‧想和別人不一樣

‧想解決負面情緒

‧不想吃虧的心態

‧逃避現實

‧享受無所不能的錯覺

作者的分析相當精準,我常常邊看邊點頭:沒錯!就是這樣。

團購要跟,不跟怕被邊緣化;這個東西很特別,我想擁有,才能與眾不同;心情不好,走,去購物紓壓;在特價囉!沒搶到就虧大了;好無聊,沒事做,滑滑購物網站,逛逛百貨公司,消磨時間;買了LV限量款,覺得自己好高級……。

我們常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消費購物,但往往所購之物,並不是迫切的「需要」,而只是為了符合心中某部分的渴望。

●我也曾是剁手族─筆子的慘烈經驗:

‧沉溺於消費成癮的幸福錯覺

我當年會不斷購物是源於以下四個原因:

原因1:閒著沒事做:最大原因就是沒是做。因為沒有其他想做的事,所以把時間都花在買東西上。

原因2:排解無力感:購物能賦予人一種無所不能的感覺。當時的我也想擁抱那種短暫且虛無的錯覺,才不會覺得自己無能為力。

原因3:想改變現狀:當年我選擇用購物來迅速獲得幸福。物質上缺什麼,我就用購物填滿那個空洞,讓自己更快樂。因為我只懂得用購物這個方法。當時的我無法清楚描述這種心情,卻下意識覺得「購物=幸福=自我實現」。

多年後我才恍然大悟,買東西並不會改變自己,只會讓荷包縮水,空間內堆滿雜物。

原因4:沉迷於興奮感:大腦再實際購買前的多巴胺分泌量是最大的,因為多巴胺是針對「期待」而產生。。一旦物品到手後,幸福感便漸漸消弭,又會想再買別的東西得到愉悅。

我就這樣反覆著「買到東西之前的興奮感→購買→興致漸失→又想體驗興奮感→購買→興致漸失」的循環。

‧贈品曾是我的最愛

「買東西不會改變自己,只會讓荷包縮水,空間內堆滿雜物」這三句話說得太好了!

我們常會有一種錯覺:有了那個東西,就會怎樣怎樣……。真的有「怎樣」嗎?大部分時候並沒有!因為我們的本質並沒有改變!我曾經買過很多鍋碗瓢盆、廚房電器,每一樣都所費不貲,但是天曉得,因為工作忙碌,我根本不常下廚,甚至有一個烤箱、一台氣炸鍋和一組多功能調理機我從來沒都用過,做麵包機、大烤箱、超貴不沾鍋……也才用過幾次,但是在買它們的時候,我都會幻想自己變身大廚,烹煮了滿桌子的美味佳餚,完全不用再在意食安問題,也不用去五星餐廳,在家就可以享受頂級豪華料理……哇!想得美啊!果然是做夢比較快,擁有了它們之後,我的幻想就打回現實了,但可怕的是,我可以迅速就對另一項產品產生新的幻覺,從來沒有「花錢買教訓」的體悟。

但好在,那是過去的我,現在的我,真的收斂很多了,真的……(我覺得)。

●囤貨真的比較划算嗎?

‧大量購買支出的金額比單價高:因為超出原有的日常預算,就必須從其他地方填補這筆支出或是減少了儲蓄金哦。

‧用量增加:除了食物,當家裡充滿某種日用品時,人就容易揮霍亂用。相反的,人不喜歡失去的感受,只要庫存變少,就會小心翼翼的使用。

‧甚至購入不需要的物品:很多服飾店會有「第二件半價」的促銷。如果兩件都需要的話當然沒問題,但如果只需要一件卻買了兩件的話,等於多付50%在不需要的商品上。

‧無法應對生活變化:大量購買就是讓自己揹負必須在一年到兩年內使用商品的義務。

‧占空間:大量購買就需要擺放庫存的地方,就會開始覺得「我家好小」、「想住再有更多收納空間的地方」。然而,會需要收納空間是因為超買的緣故。搬到大方子後,這次換成要支付多餘的房租(房貸)和電費。

想要囤貨請三思!我也曾陷入這樣的迷思中:反正都是我會用到的東西,趁現在特價,不多買一點多可惜啊!沒有買足,感覺就是虧錢。

但囤貨真的是好事嗎?我發現東西一多,的確就會比較不愛惜,用量增加,心態隨便,想著反正還有一堆,甚至會產生「趕快用完才能再買新的」的感覺!其實只是想要享受「買東西」的感覺而已!喜歡購物的人,可以靜下心來,好好的想一想,內心到底少什麼?才會一直需要用「購物」的方式去填補它呢?這真是一個大哉問,但是若能找出答案,相信你也會漸漸走出被物慾控制的魔掌。

●六個提問讓人生減量:

‧有步驟的實現極簡生活

問題1:是否經常使用:總有一天和以防萬一,都不是現在正在用的東西。

問題2:是不是用得很勉強?:用起來會有壓力的物品,請考慮丟掉吧!

問題3:擁有的意義是什麼?再發現下意識收起來的物品時,乾脆捨棄才是上策。

問題4:現在的你會買嗎?只要一直收在某個地方,就代表你不需要它。

問題5:對理想生活是否有貢獻?:無法令你感受到恩澤的物品,即使優質又美好,還是讓他離開家裡,交到能善用它的人手中,才是對自己、物品、環境更好的選擇。

問題6:是不可或缺的物品嗎?切記!單一物品用起來很方便,但若數量太多,就會造成生活不便。

當你開始決定整頓所有物的時候,可以「服用」以上準則。

近期經歷了兩次的搬家之後,我發現對於東西的取捨,我已經算是可以掌控許多了,雖然,然是會有不小心失手購物而感到懊悔的時候,但是次數已經明顯減少,而我現在擁有的雜物數量,也比以前少了很多、很多,也許是年紀漸長,也越來越知道什麼適合自己、什麼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吧!

●我花了兩年多時間,從對理財毫無概念的隨便人生,到能每天認真記錄開銷、掌握自己的收支狀況,並檢視花錢方式。建議大家不要一口氣將門檻拉太高,從簡單的事情逐步累積就好。

掌握自己的收支狀況後就能脫離金錢不安,大幅降低心理壓力。

●我曾經買了許多物品放在房內,覺得只要被自己喜歡的東西包圍就能獲得幸福。但是,我卻沒有因此滿足。因為,我真正追求的不是那些物品,而是得到物品後以為會出現的理想生活。

我試著反思我想要的那種生活到底是什麼,結果其中充滿了許多無形的美好,溫暖的人際關係、愉快的時光;滿足的心情、自由的日子。

●除了生命和健康,人們往往覺得是上最重要的東西就是錢。其實除了錢以外,還有許多眼睛看不見的價值觀,例如:生存、生活、特定目標。

不斷購物的結果只是一種消耗。若能將目光看像金錢以外的追求目標,便能從買不停的生活中脫身,也能避免被錢制約的人生窘境。

有一些人提倡極簡,把家中整理得近乎「空無一物」,我倒是覺得有點「矯枉過正」,當然,我並不是想要批評誰的生活方式,如果對方覺得這樣很好,這是他想要的,那當然適合他,只是我知道這不是現在的我想要的!我希望大家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許你就是喜歡買買買,你的金錢足夠使用,家裡也有空間存放,買東西不會給你任何負擔,買完完全不會有負罪感,只會讓你快樂,那就去吧!也沒有關係!

但是如果你的生活拮据、經濟困頓或買完東西會讓你懊悔,那你就應該檢視一下你的消費狀況和心態,找到平衡,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生活,不需要強加別人的生活觀、價值觀給自己,除非那涉及到犯罪或影響他人。

現在的我,漸漸參透「少即是多」的道理,家裡東西越少,我管理得更輕鬆,打掃也更容易,其實現在購物相當方便,不需要大量囤貨在家,把家裡的空間釋放出來(把東西放在賣場吧),視覺上也不會感覺那麼「阿雜」,不是嗎?

不管是物品上、心靈上,都試著進行「清空練習」,你會發現,原來雙手抓緊的其實那麼少,把手掌打開來,你得到的會更多。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浦三念想 的頭像
    浦三念想

    小屋裡的群星

    浦三念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