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大紅的「阿德勒勇氣說」如果套用到管理部屬的這件事上,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呢?我帶著這樣的疑問去閱讀這本書,然後,我看到許多我很認同的觀點,也發現了一些值得去嘗試的部分,在這邊和各位書友們分享。
(以下紅色字為書摘)
◎主管想贏得尊敬,必須做到以下四點:
‧主管必須具備專業知識
‧能傳授工作上的知識給部屬
‧主管必須尊重部屬
‧成為部屬的典範
每個主管的人格特質不同,所以會造就不同的管理風格,不是只有一種管理風格值得部屬尊敬,但這當中「異中有同」的部分,就是以上這四點。
專業知識是一定要的,主管雖然不見得要樣樣比部屬來厲害,但是至少一定要有讓部屬覺得佩服的優點,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年齡增長、職位上升,都不應該對學習的企圖心形成阻礙,我曾經遇過一個年紀很大長輩,在辦公室認戴著老花眼鏡,仔細地跟年輕同事學習電腦線上會議的操作,甚至做起自己才看得懂的筆記,他認真的樣子讓我感到非常敬佩。
然後有一種主管,官威很大,卻心眼很小,凡事計較又急需認同和擁戴,不能給出好的決策意見且遇事則推,遇上這樣的主管,想不尊重他也是很難的啊!
◎主管的工作,就是要協助缺乏自信的部屬,讓他們肯定自己的價值,進而萌生投入工作的勇氣。
說得更具體一點,我建議多找機會對部屬說「謝謝」。因為當部屬聽到這句話,便會覺得自己有價值,產生「貢獻感」,進而能鼓起勇氣,在工作上積極表現。
像這樣協助他人鼓起勇氣克服內在課題,阿德勒稱為「賦予勇氣」。
可使有些主管就是說不出「謝謝」,因為他們覺得部屬根本無心投入工作,老是出錯、失敗。
要讓他們對部屬說「謝謝」,就必須徹底改變他們對部屬的看法。
當部屬闖禍時,主管會嚴厲訓斥部屬、要求改善,以為這樣能解決問題,可是問題其實就像一片黑暗,抽象難明,無法具體解決。
究竟該怎麼做才對?只要用光照向問題即可。光一照,黑暗就會消失,而「賦予勇氣」就是那道光。
我們要關注的,不是部屬的行為,而是部屬的存在,也就是認同部屬。
說得更具體一點,就是要對部屬說聲:「今天也很謝謝你。」缺工作自信的部屬,儘管今天想著「真不想去上班」,但還是能下定決心前來公司,是值得感恩的事。
實際上,只要部屬願意來公司上班、做事,已經幫了大忙了。建議主管好好表達感謝之意,下班時對部屬說聲:「今天也很感謝你的辛勞。」別把部屬的出勤視為理所當然。
部屬若能獲得這樣的對待,即便實力還不夠,也會想要更努力。
◎當我們覺得自己對他人有益,而非一無是處時,就會認為自己有價值。我想各位應該都曾有過類似的經驗,所以能明白「謝謝」和讚美的不同。
當孩子得到的不是讚美,而是父母的一聲「謝謝」時,他們就會明白:「原來我安靜做好一小時,就是在幫父母的忙!」這就是一種「貢獻感。」有貢獻感就能肯定自己的價值,並鼓起勇氣走入人際關係。而幫助他們培養勇氣的行為,在阿德勒心理學中稱為「賦予勇氣」。所以,就讓我們多說「謝謝」吧!
聽了我的建議後,馬上就有人提出反駁。有父母會說:「我家小孩一天到晚都在做惹我生氣的事,根本沒有值得我說『謝謝』的時機」;職場上也是如此,有主管說「要我對既沒經驗,又老是出錯的部屬說『謝謝』,我說不出口。」
要處理這樣的問題,有兩個訣竅。
‧聚焦在行為的正向面
‧聚焦「存在」本身
◎今天和家人見面,明天和員工見面,都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一切都是從「懂得珍惜相見、相識的緣分」開始,如果願意抱持這樣的想法,我想職場也會產生很不一樣的變化。請先從說「謝謝
」開始做起,那怕臉部表情不自然也無妨,「謝謝」就是這麼一句充滿力量的話語,而我也認為,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充滿力量的心理學。
這個部分的書摘,是我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收穫。原來,我們都能給予對方感覺提升存在價值的能力、能給予對方勇氣,這訣竅一點都不難,就只是表達「感謝」!
謝謝對方的存在、謝謝對方可以配合、謝謝對方能完成、謝謝對方參與……,從簡單的感謝,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貢獻,進而產生自我價值。
作者不認同「稱讚」這件事,因為「稱讚」來自不對等的關係,那是一種上對下的縱向關係,而作者認為處在尊重中的關係應該是「橫向的」、「平等的」,因為平等,所以要表示的不應該是稱讚,而是「感謝」!
我認為這個部分可以被解讀為,稱讚是一種來自「外在」的塑形,也就是評價,對方在意我的評價,所以想做好,但這樣的感受可能會產生壓力,擔心自己做不好,就不被稱讚,做不好可能讓對方失望,或甚至也許被責備,因此,除了壓力,也可能會帶來逃避,讓人選擇乾脆就不要做,以免被評價。
但是感謝不一樣,感謝是讓對方產生「內在」的塑形,心理產生的念頭是:「原來,我可以幫助別人!」「原來,我這樣做很有意義。」他的行為不是被評價,而是有人因為他而獲利、開心、感動……,所以就會讓他產生自我存在的價值感,也才會做出更多有貢獻感的事。
此處的書摘,我特別把對待部屬和對待家人(小孩)的感謝放在一起說明,是因為對象雖然不同,但是方法並無二致。
◎絕大多數的人際問題,都是因為我們干涉了別人的課題,或是自己的課題被介入所引起的。
◎課題分離的終極目標並不是要區分責任歸屬,而是要互助合作。
許多人在課題分離的這個部分,會產生一種誤解,認為不是自己的課題,就不需要去理解、不需要去關心,覺得「那是你的事,與我無關」,但其實這並不是課題分離的本意。
課題分離的本意雖是要區辨歸屬,避免陷入人際或情緒糾結困擾,但並不是要大家只顧「自掃門前雪」就好,而是抽離出非自己的課題後,才能更客觀地去思考「如何解決」、「如何協助」、「如何面對」,也才能建立起更健康的人際關係。
◎阿德勒曾說:「唯有在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會有勇氣。」
可是,不少人都會給自己負面評價,甚至還有人會說:「我這個人沒什麼了不起。」「我根本不值得一提。」「我不在,這個組織、團隊會表現得更好。」之類的話。
這裡所謂的「勇氣」,是走入人際關係的勇氣。為什麼走入人際關係會需要勇氣?因為與人交往免不了會產生摩擦。被嫌棄、被憎恨,或是遭人背叛都在所難免,所以會在人際關係中受傷。
然而,唯有在人際關係中,我們才能獲得人生於世的喜悅和幸福,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想過得更幸福,就必須承擔「可能會受傷」的風險,所以我們必須擁有「走入人際關係的勇氣」。
看到這段敘述,讓我陷入了省思。
人類活下去是種本能,然而活著不只是為了呼吸,更重要的是活的幸福快樂。
我想起了有一個小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位猶太教的長老,喜歡打高爾夫球。
在一個安息日,他覺得很想去打球,但猶太教規定,安息日必須在家休息,什麼事都不能做。可是這位長老卻忍不住,悄悄的跑去高爾夫球場,想說揮個幾桿就好了。
因為當天是安息日,猶太教徒都不會出門,所以球場沒有半個人,長老覺得不會有人發現他偷偷來打球、違反規定。
然而,當長老在打第二洞時,被天使發現了,天使來到上帝面前報告,說某某長老居然在安息日偷偷出門打高爾夫球。
上帝聽了後,跟天使說,會好好懲罰這個長老。
第三個洞開始,長老幾乎都是一桿進洞。
長老非常興奮,覺得自己手感爆棚,到打第六個洞時,天使又跑去找上帝,說:「上帝呀,您不是要懲罰長老嗎?這是懲罰嗎?」
上帝說:「是的,我正在懲罰他呢!」
一直到打完第九洞,長老都是一桿進洞。
因為實在是太神奇了!於是長老決定繼續打下去。
這時天使又去找上帝了:「到底懲罰在那裡?」上帝笑而不答。
打完十八洞後,長老成績比任何一位世界級的高爾夫球手都優秀,他開心極了,很想和和人炫耀。
天使疑惑地問上帝:「這就是對長老的懲罰嗎?」
上帝說:「沒錯!你想想,他有這麼傲人的成績和喜悅的心情,卻不能告訴任何人這個秘密,這不是最好的懲罰嗎?」
既然人生在世擺脫不掉「人際」,那就讓我們試著用「感謝」去創造彼此的新關係吧!就算對方不領情,別忘了,你還有自己可以感謝,感謝那個在世途顛簸中仍然努力前行的自己!
你的存在,就是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