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書名,立刻勾起了我心中的「叛逆魂」,所以趕緊把書預約起來。
不過看完之後,有點小失望,因為內容和我想像的有些不同。
作者是京都大學的校長,致力延續京都大學自由開闊的學術研究氛圍,書中有他對學校願景的期許。同時作者也是研究「大猩猩」的專家(靈長類學與人類學家),所以書中大部分內容是他觀察大猩猩的互動及其過去實際在非洲等地進行田野觀察的心得感受。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位大學校長的「狂放思考學」吧!
(以下紅色字為書摘)
◎一起來做點放泥(有趣funny)的事。
◎「放泥」和單純的「好玩」不一樣,兩個概念絕對不能互相替換。「放泥」還包含著產生共鳴的意思,可以讓不同領域的人都感受到趣味。
一開始看到「放泥」這個詞的時候,還沒有聯想到它是funny的音譯,後來才驚覺如此,不禁感嘆自己的遲鈍啊!想想,自己的確很常會有「慢半拍」或「狀況外」的情況,這應該就是身為「高敏感低登錄」者最痛苦的地方吧!(笑)
總之,為生活製造一些「放泥」吧!不要期待自己是高塔上的公主,會有王子來拯救,或是坐等公主的吻,讓你從青蛙一躍為王子,想想,王子和公主的前提是他們有這樣的「本質」(人家本來就是王子、公主),不是嗎?所以求人不如求己,從自己開始,讓自己有「放泥」的能力,任何時候你都能不靠別人,獨立而又美好。
◎我認為,人與人在進行有內容的對話時,都必須具備「人際交往能力」,而此能力包括以下三個重點:
‧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
‧根據狀況做出結論。
‧自己做決定。
作者很強調「與人溝通」的能力,因為當初作者進行田野調查時,如果沒有和當地人打好關係,是很難憑一己之力完成研究的,所以可以說,書中的主要思想很大一部分是在陳述「人際互動」的重要。作者為了與對方拉近距離,所以會學習對方的語言或模仿當地的腔調對話,這一點確實非常有心,還有什麼比外人願意學習自己的語言跟你互動來得誠懇呢?這的確是比送禮更顯心意的招式啊!(當然,送禮還是不可少的啦)
◎朋友會熱心提供幫助,但朋友也有敵人;當你獲得某人的幫忙,同時也就不得不接受他的敵人。換句話說,「結交朋友=樹立敵人」,這一點各位最好要有心理準備。因此,不為自己樹立敵人的首要準則,便是不和特定人士過於親近,同時也要注意不讓別人對你懷恨在心。
當我看到這部分敘述時,心頭一驚!唉!突然覺得人有必要活得這麼累嗎?連交個朋友都要如此「戰戰兢兢」,還不能太過份親近,我認同在選擇朋友時,可能同時會接收到與此朋友敵對方的敵視,但,這不就是我們在選朋友時必須付出的「機會成本」(因此擇友要謹慎)嗎?所以關於「不為自己樹立敵人的首要準則,便是不和特定人士過於親近」這段話的敘述,應該取決於我們希望與對方建立多緊密的關係?如果對方值得我們更親近的友好,犧牲一些其他不重要的人際往來也是值得的。
而這也讓我想到,有些人的確喜歡製造對立,刻意區分你我,好像不製造一個敵對方,就無以顯示彼此的親近。我曾遇過一個同事,平時很喜歡搞小團體、暗地製造紛爭,有一天她詢問大家要喝何種飲料(有兩種口味),我說我要「某口味」,她立刻說:「很好,我們是同一國的」,而我不經意脫口說出:「這也可以選邊站啊!」結果當然是收獲了對方的「眼色」,我頓時冷汗直流(嘴拙啊!嘴拙,超想打死自己),當下有一種得罪小人「既死感」。
◎試著活在「他人的時間中」:大家都有和另一半、男女朋友一同用餐、看電影、旅行的經驗吧。對我來說,比起兩人一起吃了什麼或看了什麼,在一起本身要來的更有意義。也就是說,兩人互相配合、順應彼此的時間,才有意義。「我為你付出了自己的時間,而且今後也打算一直這麼做」,這一層意義,事實上就等於是愛的宣言。
你願意花多少時間在「另一個人」身上?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有沒有那樣的人,讓你願意花時間在他身上?
思索現代人不願意生養小孩,除了「金錢」因素之外,是不是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為覺得這樣會「剝奪」自己的時間呢?我使用「剝奪」這個詞彙,是因為有這樣想法的人,可能不認為花時間在小孩身上是「值得」的,而是一種被強迫的、非享受的、煎熬感受。
隨著時代變遷,人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這是一種社會進步的表現,但相對來說,卻削弱了在社會情懷(人際關係)的部分,或許,在「給予」和「獲得」間的拿捏,是我們可以再去深思的。
◎現代人都極其忙碌。但或許你也聽過有人提出反論──人是因為開始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才變得如此忙碌。沒有人願意把時間花在大家身上,抑或是,不想再為他人而活了。
舉例來說,大家是否有這種經驗?面對上司緊急指派工作,心裡不禁覺得生氣,因為自己排了一整天的緊湊計畫,就是為了要在當天做完份內工作,如今計畫卻完全被打亂了。人們之所以會有這種心情,是因為身處在公司這個共同體當中,過的卻是自己的時間,而不是大家的時間。
「人們之所以會有這種心情,是因為身處在公司這個共同體當中,過的卻是自己的時間,而不是大家的時間。」作者提出了一種反思,也許,我們在工作心態上需要去調整,「上班時間」不是「個體的時間」,所以在那個時候,不應該有一種期待,期待凡事都能按照自己的計畫,而是要去思考在這個「共同體」的時間中,如何做好自己的角色,讓組織的運作更順利,做事的角度不要擺在「個人」上,應該用更高的層次去思考組織的問題,如此便能縮小個人情緒。
◎非洲人常說:「There is no problem.There is a solution.」
「凡事必有解決之道」!你認為呢?
◎人類永遠有各種可能性。這就是人類。我一直相信,人類就是這樣一種生物。
這段讓我想到「君子不器。」我相信人的潛力無窮,請你也相信自己,即便現在你覺得自己一事無成,覺得自己很「廢」,也沒有關係,有時候生命需要「等待」,就像種子,不可能瞬間開花結果,只要你不放棄對自己的期待,對生命的期待,那麼,有一天屬於你的花,終會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