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

還記得嗎?之前介紹過一本書,「不完美最完美」!

完美的人並不存在,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改變可以改變的部分,每天期許自己漸漸成為那個更好的人,這樣也就夠了呀!

即使我們無法察覺,但是每一天的每一瞬間其實都是隨著我們自己的「選擇」而形成的。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我們現在的模樣並非外在條件的影響打造出來的,人生的每一瞬間都是由我的意志來選擇,成就了現在的我。

◎我們是可以感受各種喜怒哀樂情緒的存在,但即便如此也不代表所有人都要受情緒支配而行動。不管在何種情況下,我們都是可以選擇的,問題不在於身處哪一種情況,而是自己要如何接受這樣的情況,所以請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吧!好好了解它背後的意圖,看看它要我們做出什麼樣的行動。仔細地將想法、情緒和行為分開來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對應這些模式的方法。

身邊不乏喜歡抱怨的人,以前,我也一樣,很喜歡批評、很容易不滿、很容易憤怒,但慶幸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讀習慣累積,讓我逐漸邁向「成熟」的道路。

當批評、抱怨產生的同時,我們其實就是在做一種選擇,選擇成為這樣的人,選擇負能量,選擇把問題往外推,因為把為題往外推,自己就不必改變、不用想辦法解決,這也是阻礙人「成長」的原因。

有意識的去選擇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反應、我們的行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雖然我們的大腦大多事時候,處在自動駕駛的狀態(因為如果每件事都要消耗心智動能,人的大腦載量會爆表),但是,時常去關注我們的念頭及反應,會有助於養成我們好的「習慣」,習慣成自然後,我們就會往更好的方向去。

事實上,當我們每個人有著某種「極限」時,往往會感到更安全、更舒適。雖然不喜歡拘束、嚮往自由,但是如果真的給你無限自由,你會有什麼感覺呢?是不是會突然感到膽怯,甚至希望有人可以為你做決定?同樣的,在了解與接受自己的極限時,反而會獲得安全感。

當我看到這段敘述時,就讓我聯想到了以前念書時的暑假,我是一個會在寒暑假頭幾日就把作業全部寫完的人,家長原則上給我充分的時間自由,沒有補習、沒有課外活動、沒有旅遊……,時間全部是我自己的。不過,這樣的日子並沒有讓我特別開心,因為很無聊、無趣,這實在是很奇怪的事情,上學時想放假,放假時卻無聊到發慌,時間久了寧願去上課。(不過現在的孩子有手機,可能就不會這麼想了)的確,無限的自由也不一定是好的,沒有邊際會讓人無所適從、感到慌亂。

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人,一百分的完美人類根本不可能存在。只要是人,都處在「可以更加進步的情況」,都抱持著「希望可以更加提升自己的心情」,因此我們是可以努力的。接受此刻的真實自我樣貌,設定一個比現在更理想的狀態為目標。別害怕承認自我的極限,因為只有這樣才不會遭受挫折,而能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只有願意不斷進步的人。」

阿德勒提出了「人是為了現在的目的而行動」的「目的論」。換句話說,我們所做的行為或是感受到的情緒都會因為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我們現在的痛苦不是因為過去發生的事情所引起的,這只是我們想以過去的事情為藉口,來保護現在的自己罷了。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這個「目的論」。

「不是因為得了憂鬱症,不能上班,而是因為不想上班,所以必須得憂鬱症。」初次聽到這樣的說法時,我不經冒出一身冷汗,心想:「原來如此啊!確實有可能。」

還記得念國中時,我經常頭痛,偶爾會請假在家休息,現在想想,當時的班導非常嚴格,是成績未達標,就會拿鐵尺立起來「砍」人指背(手指頭指甲關節處)的人,也許當時的我是因為想逃避上課,而不得不頭痛吧?如今想起來,覺得不無可能。

情緒就像流動的水一般,稍微不注意很容易就滿出來了,如果平時多多練習情緒的控制,就可以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因為唯有多加練習,才能在水溢出來的時候,第一時間立刻反應,馬上找其他的碗來裝水,或是裝上水管來排水等方法。這個情況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書寫」,書寫文字可以緩解痛苦,也可以達到情緒掌控的效果。

寫日記一直是我喜歡做的事,把情緒寫下來,寫完,就過去吧!讓它留在紙上,或檔案裡,總之,不要讓它縈繞在心上。

在這個世界上最難對付的對手,就是我自己。

是的,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其實是自己,自己的心魔,才是不斷折磨著自己的源頭。

因此練習改變自己的思考框架很重要,畢竟戴上灰色的眼鏡看世界,連彩虹都不會美麗。

努力滿足他人的期待、成為社會需要的類型,我們可以稱之為「條件化」。依據他人的期待、組織目標、社會規範等外在控制來設定自己的人生,就可以說是「條件化生活」。

透過外部條件獲得的滿足是有極限的,所以我們可以靠自己提升自己得價值。如果擁有自己的標準,追求越來越好的自己,就沒有必要依賴他人認同。請賦予經驗意義來讓自己獲得快樂與成就感,過著從容有餘裕的生活吧!不管別人怎麼評價,在這一刻過著這一生的人是「我」,而不是任何人。

我們並不是生來與人競爭的,在我們的人生裡,有價值的事情就是超越現在的「我」,因此按照自己的人生目標,盡全力去生活就可以了,想要過著不斷與別人比較,害怕落後而感到不安的「不幸」生活?還是要過著比現在的「我」更有發展、更有價值的生活?只要接受現在的「我」、追求更好的生活,我們就能從競爭之中解放,也才能擺脫人際關係的苦惱。

人活在世上,不是為了滿足誰而生,而是為了體驗自己的人生、成為更好的自己。雖然人活著的最大意義是貢獻,你能不能在貢獻中獲得滿足且快樂呢?拿捏好程度和比重,不讓自己的心意消耗殆盡,才能持續的行善、付出。

總是將目光放眼未來,卻忽視了現在,也就是說,身體還停留在現在,心卻已經飛到未來生活了。可是,人生中是無法少了「今天」,因為沒有今天,就不會有明天啊!所以我們必須思考「如何活在今天」。

幸福的資產就是把每一天加起來。

不是拋棄今天的人生,而是填滿今天的人生。

累積每一瞬間,就成了永恆。

阿德勒曾經這樣說:「我們的人生不是『線』,而是『點的連續』,因此我們必須活在『此時此刻,這裡』才行。」

過去,我們無法改變;未來,我們無法預測;唯有當下,在我們手中。

真正幸福的人,是能夠享受並能夠活在當下的人。不要再為過去駐足憂傷,不要再替未來煩惱心慌,當下即是永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浦三念想 的頭像
    浦三念想

    小屋裡的群星

    浦三念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