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

覺得心累嗎?這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混亂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裡,太多人迷失了自己,不知 所終。這時候,讀一本書吧!這一本小書,很容易讀完,但裡面蘊含的許多人生至理,卻是亙古不變。

(紅色字體為原文摘錄)

◎艾比克泰德:古羅馬時期的斯多葛派哲學家,奴隸出身,本名無從考證。其名在希臘文中有「買來的」之意,表明了他的身分。他幼時即被賣到羅馬為奴,他的瘸腿有一說是被主人故意打斷,亦有說法稱他自幼即是跛子。

艾比克泰德師從斯多葛學派哲人魯弗斯,解除奴隸身分恢復自由身後在羅馬教學,直到公元九O年被羅馬皇帝圖密善逐出羅馬,便退居到希臘北方,在當地講學,直至晚年。

看了艾比克泰德的介紹,我的思緒拉到了兩千年前,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一個奴隸身分的跛子,也能夠在某種程度上體現自我,不是嗎?他是怎麼做到的?支撐他的是多麼強大的信念和意志,我不由得佩服。反觀大多數人,總是找千萬種理由說服、安撫自己,於是裹足不前,不敢承認又不想改變,因循怠惰又空虛寂寞,最後繼續怨嘆自己「廢廢」的人生,但,其實一切不都是自有因果的嗎?

 

◎讓人受擾的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對事物抱持的原則和認知。

◎人的疾病阻礙的肉身,而不是你自主選擇的能力,除非那正是你的選擇。

你若是瘸子,那麼你瘸的是腿,而不是你的選擇能力。

不論發生何事,只要你這麼告訴自己,你便會懂得,遭逢困難阻礙是事物,而不是你。

◎若是別人隨便把你的身體交給哪個路上的陌生人處置,你必然會很生氣。

可是,當他人以惡言攻訐你時,你又為何要主動讓人控制你的思想,令你困擾呢?

這段話讓我感悟很深,沒錯,正向的人永遠可以看到事物的積極面,即便遇到挫折,也不會讓自己沉浸在悲傷中太久,因為他對事物有著正確的認知,也就是「事情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你永遠可以有選擇。

思想的掌控權在你手上,這也是我們的終極自由,沒有任何人可以奪走。

所以在接收訊息和做出行動中,留一點思考的距離,不要遇事急著反應情緒,多去思考來幫助我們做出最佳的決策。

 

◎生活若是想要過得更好,就從細微小是開始改變。油灑出了一點?酒被偷了一些?告訴自己:「這不過是人生要過得淡然一點的小代價。任何事情都是有代價的。」當你召喚家僕時,他可能不會過來,可能來了卻不想做你交代的事。但是他絕對沒有重要到你得打亂自己內心的平靜。

是啊!為了一個不重要的人,讓自己生氣、難過一整天,是不是有一點好笑呢?然而這卻是現在很多人都會犯的毛病,因為一點事情就暴怒、怨懟、睚眥必報,何必呢?只是一個不重要的人、路人甲乙、阿貓阿狗、酸民,或是討厭的人罷了,為這類人勞心傷肝肺,一點都不值得,人生還有更多事值得我們花時間。「他絕對沒有重要到你得打亂自己內心的平靜。」大家一定要奉為圭臬才是。

 

◎記住,生活中的所有舉止,都要表現得像是在參加一場餐宴。

宴席間若是一盤食物遞到你面前,伸手去接,取用合宜的分量。盤中飧食若是從你身邊遞過,跳過了你,也莫出手截取。如果還沒輪到你,也別急欲去拿,而是等著飧食來到你面前。

對於孩子、配偶、職位、財富,也以同樣的態度看待。

這段比喻我覺得非常經典,一開始看到艾比克泰德說「記住,生活中的所有舉止,都要表現得像是在參加一場餐宴。」我還在想為什麼?但看完他的比喻後,不由得點頭稱是,這樣的說法有點像道家說的「無為」,也有點像儒家說的「中庸」,就是一種順應自然、無過無不及的狀態。而且他用一場餐宴來表達,想一想,我們會用甚麼樣的態度去參加一場餐宴呢?是不是會態度莊重、舉措合宜、從容優雅、歡愉享受,略顯興奮又同時也有點謹慎小心呢?而這,也正是我們對生活應有的態度。

 

◎你若是誠心想親近哲學,就要做好一開始就會遭眾人訕笑的準備:「這人一下子就成了個哲學家了呢!」,「呦,你瞧,他那眼神和姿態可高了。」……此時,你該做的不是擺出傲慢姿態,而是要認定自己正是神所指派之人,堅持那些你所認定的。

記住,若能如此堅守,那些訕笑者最終將會對你崇敬有加。但你若是被訕笑擊潰,那麼將會成為雙重的笑話。

這裡的描述,我們可以把「哲學」換成任何一樁你喜歡的事物,如果你的喜好、堅持、夢想不被周遭的人看好,就牢牢記著艾比克泰德的這段話吧!堅持自己的選擇,努力做到最好,總有一天,那些不認同的人也會被你的努力所感動。別不相信!當你真心想完成一件事,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有人沐浴的時間很短?別批判他這樣是錯的,而是單純陳述他沐浴的時間很短。有人酒喝得多?莫批判他這樣不對,而是單純陳述他酒喝得多。

除非你徹底了解別人行為背後的原因,否則怎能知道對方行為背後的對與錯?如此一來,也才能避免在徹底理解他人本質之前,就先從表象去判斷。

我曾經也因為不了解而埋怨、誤會過他人,直到自己也被誤會後,我才懂得那種委屈和自己的武斷、自以為是。我們不是當事人,有沒有必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評論別人,也許很多事不是我們看到的那樣,背後的故事,也不是我們所能想像的,只憑表現去評斷人事,只會凸顯自己的幼稚和不成熟,同時也少了一份體貼。

 

◎哲學上首要、且最重要的論題,就是道德定理的運用,像是:「我們不該說謊」;其次就是證明,像是:「為何有義務不撒謊」;再其次,就是論證前兩者這樣的的證明正確無誤,像是「『這是個論證』的起因為何」。

何為論證,何為結果,什麼矛盾,什麼真理,什麼錯誤──這些都是重要概念。第三個論題必然是起於第二個,第二個論題則必然是因為第一個。但最必要、也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則是第一個。

然而我們的做為卻是背道而馳──

我們把所有的時間和精神全花在第三個論題上,卻徹底忽略的最初的論題,因而常在論證為何說謊是不對的的同時,卻又對人撒謊。

這就是所謂的「畫錯重點」,很多人一輩子都畫不對重點,所以一輩子悻悻然,其實原因不是別人對不起他,而是自己弄錯方向,累了別人,苦了自己。

我們應該花最多時間關注的是我們自己,因為世間其他所有都是不可控的,只有自己是可控的,然而大多數的人,總是以為自己可以控制什麼、擁有什麼,一但某人某事不如自己預期,就會患得患失、心神崩潰。

多花時間關注自己,照顧好自己,確認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以此為目標努力、正直的活著,這樣也就夠了呀!

人世紛擾,總是惴惴不安嗎?此刻,回到最初的論題,請你為自己的心定錨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浦三念想 的頭像
    浦三念想

    小屋裡的群星

    浦三念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